CT WEN FAMILY
慈文家族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平台自制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日期:2020-12-24 17:58:08 浏览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各位媒体朋友:
 
岁末年初,又到了适合总结与展望的时刻。按照惯例,在今天的大会上,由我来代表编委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
 

\
 
2020年度“产业调查报告”由中国电视剧产业协会和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协会对“产业报告”的工作思路、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为强化产业调查的时效性和实务性,两家协会在今年共同组建了“产业调查报告专项工作组”,明确了“聚焦重大议题、强化一线调查,融入常态工作、服务实际需求”的基本方针,具体实施上,也不再局限于每年出版一本书的工作框架,而是根据情况“随时立项随时发布”。例如:今年4月17日,协会向会员单位和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同仁发出了“关于厉行节约、共度时艰、规范产业秩序”的倡议,提出了关于控制生产成本优化生产行为规范等多项具体意见,引发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大主流媒体转载推荐,并上热搜,反响较大;再如:今年12月5日,协会提出的“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意见”发出三小时后,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就刊出并迅速登上热搜,广电总局领导也点赞,协会成员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在行业中形成较大影响。这些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及时发布的。由此可见,产业调查工作已经和协会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所以,此次“产业调查报告”的发布,也含有对协会一些主要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持续累加的困难和“重启升级”的机遇
 
始于2018下半年的所谓“影视寒冬”,叠加新冠疫情影响,让我们的行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许多正在拍摄中的项目被迫中断,一些原本筹备中的项目也被延期或撤销……这使得电视剧产量在去年历史性低谷的基础上继续大幅下跌,今年1-11月份电视剧备案630部,较2019年的811部减少181部(降幅22%),前三季度电视剧获准发行许可119部,较上年同期减少42部(降幅26%)。
 
我们在去年的“报告”中曾提出了“减量发展”的概念,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阶段,剧集生产数量的持续缩减并不需要过度忧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量”恰恰是“提质”的有力推动因素。因此,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业界普遍能够正视当前的困难。
 
对于后续走势,根据问卷调查,323位受访者中有133位(占比41.2%)较为乐观,预期“寒冬”将很快过去,行业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繁盛期;另有167位受访者(占比51.7%)的观点相对谨慎,认为受制于众多综合问题的深层影响,行业在短期内很难“破局”。这种对未来市场走势预期的明显分化,反映了我们当前所处阶段的“拐点”属性。
 
事实上,经历停工复产的艰难过程后,产业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线性延伸”的轨道,整个市场环境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比如短集数精品网剧在今年实现突破并形成发展风潮;疫情推动拍摄制作技术升级,以“虚拟”和“云”为特征的新技术应用加速落地;市场对于“分账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D2C模式作为代表产业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已成共识……
 
应该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加剧短期困难的同时,也为产业带来了“重启升级”的机遇。这种机遇不仅与外在客观环境的改变有关,更源于从业者内心状态的改变——在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形势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全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一次休整和反思,长达数月之久,所有人都停下来、静下来,思考初心、匠心,思考来路、出路。
 
在这段非常时期,为促进相关思考与交流,因势利导地推动“心理重建”,由协会分支机构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短视频平台开办了“有话明着说”(后与抖音官方合办为“视听聚焦”)短视频公号,作为行业协会的专业性窗口和发言平台,组织了近百位业界代表建言献策和互动交流,持续不断的反映来自产业一线的情况报告和发展诉求,对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近期还将进一步加强其功能,开辟针对编、导、制、美以及内销、外销垂直专攻、精准画像的公众号,形成矩阵平台,成为协会的行业公众平台。在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协会各专业工作委员会今年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业发展进行探索和服务。如青工委举办的“初心榜”得到了广大青年从业者的关注和欢迎,受到业界好评。如短工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经广电总局网络司批准开展了“美好小康 扶贫致富”主题短视频展播活动,有抖音、快手、微视、好看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梨视频、组委会小程序九平台联袂展播,作品量达到了3846部,观看量达到了3.4亿,其中有一百部优秀作品入选“优胜榜”。法务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行业法律问题论坛,为会员提供法务服务,调节有关纠纷并达成《和解协议》,同时积极进行电视剧通版协议版本的研讨和起草工作。编剧工作委员会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积极为编剧与制片方牵线搭桥,鼓励创作生产精品力作,反对不正之风,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新建立的税务服务工作委员会,新建立的税务服务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剧组税务服务的筹划和实施,建立协会与税务总局的沟通。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综合素质测,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展少儿“影视表演”教材和儿童课本剧的编写。总之,各工作委员会都在积极热情的开展服务工作,充分显示出了协会的凝聚力和行业活力。
 
二、面向后疫情时代的实务调研
 
协会在发出倡议引导共识的同时,针对疫情中凸显出来的项目风险问题,于7月份启动了面向后疫情时代的影视剧“项目风控”专题调研,首先以影视保险和完片担保作为调查的切入点,走访了国内各大保险机构的相关业务部门。各大保险机构的业务专家一方面认为国内影视产业由于项目风控手段的匮乏,对相关保险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又感慨于国内影视业与美国等高度工业化市场之间的巨大差异,对现有完片保险类产品与当下国产影视剧项目现状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表现出很多无奈。
 
完片担保服务在好莱坞已普及应用多年,但在国内市场一直未能有效落地,就其原因我们也面向制作业进行了调查,63家受访机构中有大约半数(50.8%)认为“完片服务的有效实施需要系统性的配套环境,目前国内市场还不具备”,有30.2%的受访者表示““完片”并非目前国内影视项目的主要风险点,片方不愿为该服务增加成本”,另有28.6%的受访者指出“目前市场上的完片服务未能根据国内产业特点针对性设计,没切中需求痛点”。调查反馈中与保险业界“印象流”观点出入较大一个情况是,只有很少量的制作业受访者(约11%)认同“‘导演中心制’项目运作模式是阻碍完片服务有效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项目风控有效性的角度,我们面向更广泛的业内机构进行了调查。228位受访者中有97位(占比42.5%)把“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测评”作为了风控措施的首选;69位(占比30.3%)把“平台定制等项目预售合作”列为首选;22位(占比9.6%)把“影视保险、完片担保等服务”排在了首位,但同时有75位受访者(占比32.9%)认为它是第二重要的风控措施。
 
除项目风控议题之外,与影视摄制业务直接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也是业界对于后疫情时代产业升级的重要关注点。对此,协会“产业调查报告工作组”也安排了专题走访、调查以及相关研讨。关于新技术对产业发展影响的研判,311位受访者中半数以上(占比54%)表达了对新技术应用的高度重视,认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不拥抱新技术的制作机构将逐步被边缘化”;与此同时,“虚拟”“云”“互动”被视为技术与产业变革的三个重要维度,131位受访者(占比42%)认为“‘虚拟制作’在要素组织和摄制实现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创作理念和方式深刻变革”,132位受访者(占比42%)表示“随着云应用的普及,传统剧组将逐渐‘去中心化’,制作流程也会重构”,154位受访者(占比49%)看好“互动”发展方向,认为“互动元素大量应用,影视、游戏、电商等的联动效应强化”。
 
本月初,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旨在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流程再造、体系重构,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协会“产业调查报告工作组”先期启动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为尽快贯彻落实“通知”所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结合电视剧产业的具体情况持续深化新技术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综合研讨
 
媒体融合是2014年开始确立的一项国家战略,经过6年实践探索,如今已逐渐步入“深水区”。今年9月份,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1月下旬,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12月初又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基本要求。
 
很显然,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电视剧产业运行的非常重要的“生态背景”。在融合发展进程中,相关产品样态、业务模式、关系格局、管理体系等都需要相应的进化,其中涉及许多宏观与微观议题有待深度研讨。为此,本届“深交会”以“媒体融合”为关键词设置了主题论坛。
 
为深化今天的现场交流,“产业调查报告专项工作组”在会前组织了议题预热调研,收到了254位受访者的反馈意见。其中,58位受访者(占比22.8%)认为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剧集是能获得最好发展机会的节目品类,相比较而言,短视频则更被看好,有145人(占比57.1%)认为短视频将是最为受益的影视内容品类。在优化剧集制播运行规则促进广电和视频网站融合发展具体观点的调研中,65位受访者中有41位(占比63.1%)表示媒体融合应鼓励内容样态与商业模式的跨界(剧集与游戏、剧集与电商等)融合探索,有37位(占比56.9%)强调在平台融合发展中的剧集定制可探索短视频套拍等运行模式,有35位(占比53.8%)认为台网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落实电视剧、网剧制播的统一管理和同规运行,有31位(占比47.7%)指出垂直化、分众化概念的创新平台或有可为机会,有30位(占比46.2%)希望能对电视台的剧集播出给予适当的政策扶助以改善目前的平台生态。
 
四、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在上述议题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产业调查报告工作组”也对当前行业值得关注的一些老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建议或引发思考。
 
问题一:“大数据”有了,为什么市场上的收视评价体系仍然混乱?
 
去年12月17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导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对外发布数据,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很多相关主体的足够重视和主动采用。市场上无论大屏端还是互联网端,依然是五花八门的数据体系让人难辨优劣,也让宣传方总能找到或“运作出”于己有利的收视评价数据。
 
这种情况没能符合产业的期待,但也并未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没有被斩断,局面就很难根本改观。对于收视数据问题的底层症结,协会2017年度“产业调查报告”曾从“行业货币”“商业化”“垄断”“高杠杆”“裹挟”5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并提出了破解困局的两大终极手段:一是“去杠杆”,二是“去商业化”。现在看来,带有“高杠杆”属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并不会因为“大数据”的来临而主动退位,以盈利为目的的数据服务机构们也不可能自发构建出“去商业化”的运行模式。问题的真正解决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来自顶层设计的强大决心和雷霆行动。
 
问题二:演员薪酬近两年有明显下降,但能真正到位吗?相关结构性问题解决了吗?
 
近两年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引导、调控以及制播机构、演员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天价”片酬的扭曲现象得到了明显抑制,但演员薪酬的绝对数额仍在高位,相比创作生产中其他成本远未达到合理水平。与此相关,当前我国电视剧创作重演员、轻编剧、轻导演、轻制作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协会在本月初发布的“几点意见”中已列举了现存的态度不端、不尊重艺术规律的诸多现象,特别是一些经纪公司不以引导艺人塑造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为己任,而是过度关注公司经济利益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旗下演员的人设形象和“身价”炒作需要,动辄用拒演、怠工等恶劣行为胁迫制片人和导演就范(很多情况下演员自身也是被裹挟甚至被胁迫的一方),严重干扰正常创作。
 
对于相关深层问题的解决,协会2016年度“产业调查报告”曾提出的措施思路之一是“适当推动国有经纪公司建设”。经过近三年来的持续调研思考,我们认为在这个思路方向上可以考虑更大力度的具体措施,比如按非营利性社团的形式建设国有经纪服务机构,把所有不具有文艺院团单位编制的演员全部纳入,既保障演员个人的社保福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基本权益,又承担从业资格、签约审查、业务督查等行业规范管理的责任。
 
问题三:各大视频平台都在强化自制,许多制作机构也希望能深度“依附”于平台,这种情形下,制播分离还是值得倡导的产业方向吗?
 
自1986年首次颁发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以来,我国的制播分离经历过多次摇摆,电视台曾通过推行制播分离极大地繁荣了产业发展。现在寡头竞争格局下,视频平台(或其母公司)为强化内容资源的独特性大举介入自制剧,并投资设立或参股了大量制作公司。这种围绕寡头平台形成的带有“派系”特征的制播融合小生态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若任其蔓延,必然不利于秉持独立创作精神的制作机构生存发展,不利于影视内容制作水平和创新活力的持续提升,不利于分账剧、D2C、垂直精准服务等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业务模式的深化推进,也不利于良性互动、有序竞合的健康生态关系的长期构建和维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大方向上坚持执行制播分离式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是符合产业运行规律的。面对市场上的相关诱惑与压力,我们希望平台方多一些克制,制作方多一些勇气,共同优化产业生态,共同努力推动2035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在电视剧行业的有效实现。
 
在制播合作方面,本年度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及其未来走势也值得业界关注和思考。比如:爱奇艺“迷雾剧场”引领的“短剧”风潮成为本年度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在当前的市场逻辑下“投入产出比”并不突出,能可持续地得到制播主体的足够重视进而成为未来市场中的主流类型吗?带有D2C属性且快速增长中的“分账剧”市场却只有一些小公司在参与,今年据称有小成本“分账剧”收入已经过亿,后面会有头部大剧积极介入该模式吗?Netflix等海外长视频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费价格,而我们的视频平台会员费却常年开展各种名目的打折促销一直维持在低价滞涨的状态,原因何在?近期的尝试提价能够得到市场的支持吗?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外,还有许多议题值得业界研讨。比如:随着电视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台网关系将如何重构?在剧集播出模式上,从“台网联动”到“网台联动”再到“先网后台”,电视台在剧集播出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弱化。影响力差距日益拉大的网台关系格局符合构建良性产业生态的需要吗?
 
都说项目投资风险大,但为什么完片保险等风控措施在国内市场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很多新技术看起来很好,但为何制片方通常不愿意主动采用?互动、电商相关的技术、体系和模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但剧集行业为什么在这些方向上一直缺乏有效的商业创新和业务突破?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议题只能点到为止。按原定计划, 2020年调查报告的完整数据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发布,敬请期待。欢迎大家就相关议题深入交流,特别是在今天下午的论坛会上,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行业进步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文章来源: 第一制片人 文/尤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