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WEN STARS
慈文星光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这就是电视新闻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日期:2019-06-14 12:54:29 浏览次数:
面对互联网公司流传的“996”工作制,这群时政电视新闻人开玩笑地说:“我们是‘777’”——早上7点多来,晚上《河南新闻联播》7点钟播完,一周7天。
 
 
\
 
 
前段时间,面对互联网公司流传的“996”工作制,梁德宝的同事们会开玩笑地说:“我们是‘777’”——早上7点多来,晚上7点钟《河南新闻联播》播完,一周7天。
 
 
 
从2013年到2016年左右,一个摄像记者加上他,算是“单枪匹马”;而现在台里时政报道力量加强了,团队大概有10多人。
 
 
 
梁德宝所在的团队叫“重点报道组”,除了承担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时政调研报道之外,还要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去策划一些重点报道以及对外宣传。
 
 
 
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梁德宝进入河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最近5年来,他每年完成250多条时政新闻报道,同时和团队一起高质量地完成了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省两会等重大时政报道。
 
 
 
2017年,梁德宝任职河南广播电视台对外联络部副主任。但他说,自己的第一身份永远是记者,“现在也是天天在跑(新闻)。”
 
 
 
 
 
▍“任务来了,随叫随走”
 
 
 
“任务来了,随叫随走,时刻处于待命状态。”梁德宝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哪里有紧急任务就往哪里赶。“每到紧急任务的时候,大家一块儿上,这帮人也都练出来了,手都比较快,最主要的是锻炼出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河南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是18:30,团队差不多天天都要赶片子,尤其是每天下午。当然,对于时政新闻记者而言,争分夺秒的节奏是常态,“经常会在直播之前的几分钟才把新闻做好。”新闻无小事,尤其是时政性新闻更是这样,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对待稿子需要特别慎重,梁德宝说他和团队“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跟打仗似的”。
 
 
 
他记忆里最“危险”的一次播出情况发生在今年3月底,省里下午有一个大会,报道当天晚上就发,稿子很长。人员、设备、前后方都准备好了,但稿子到最后一刻还在修改,还剩10秒钟的时候才拿下去播出。
 
 
 
 “天天赶时间,算是时政新闻岗位最大的一个特点。当然也不是每天都这样,但我们只有在新闻联播播完之后才能喘息。如果最近有重大报道,还得再加班。这都很正常。”梁德宝说。
 
 
 
虽然平时的工作节奏很快,但越是这样越不能把自己搞得慌里慌张,因为慌张是最容易出错的。只有把各种预案做充分,才能避免出错。最起码要做好心理准备,另外所有必备的设备也要准备好,让自己状态能够做到随到随走。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职业要求?“往小了说叫热爱,往大了说要有敬畏——不热爱就永远做不到最好,不敬畏只能是流于一般。”他说。
 
\
 
 
 
从业以来,梁德宝获得过很多的奖项和荣誉。比如,2008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新闻作品《中原实验:“三化”一盘棋解河南之“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他新闻作品十余次获得河南省新闻奖,并且2013以来连续5年被河南电视台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被评为省第十次党代会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2015~2016年度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梁德宝很谦虚地说,除了在技术层面的呈现比较好,获奖作品一般能够反映到全省中心工作,或者是报道内容本身的意义重大。当然,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时政记者要对自我有要求,工作的责任心最重要。”
 
 
 
▍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新模式
 
 
 
一般情况下,卫视的时政报道主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会议、调研等活动进行,但梁德宝跟同事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时政报道?
 
 
 
在梁德宝眼里,时政报道是个富矿。而如何在时政活动之外去发现一些好的新闻点,把富矿资源给开掘好、利用好,这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从时政活动当中去筛选典型,寻找报道重点,素材就变多了。”梁德宝说。
 
 
 
重点报道组成员在重大会议结束后,先要向台领导汇报会议精神,然后由台领导牵头,协同多部门共同开策划会,大家一起判断怎样去做系列报道。
 
 
 
 
 
将时政报道、重点策划和外宣报道三者融为一体,深耕时政新闻的“第二落点”,探索“时政新闻+头题工程+大型策划”的宣传新模式,梁德宝说这是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一个传统,“这种模式用了好几年,能形成合力,效果非常好,尤其在破解时政新闻模式化方面成效明显。”
 
 
 
而且,这种模式对记者来说也有好处,因为只有在时政报道过程中掌握很多信息,了解全省工作重点,记者才能够更好地寻找新闻选题,做好重点报道。
 
 
 
梁德宝希望团队的成员都能成为多面手,而不是单纯去做传统的时政报道.因为单做时政新闻,就会陷入一种模式,时间长了,敏感性就退化了。但如果在做时政报道的同时,参与全台重大报道,会有助于记者思考,让他们一直保持有活力的状态。
 
 
 
除了报道内容,呈现手段和创意思路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团队在每次重大报道之前,几十个人要开五六次会,一起头脑风暴。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在头脑风暴的不停碰撞之中才有了新的东西。”梁德宝说,《河南新闻联播》现在差不多1~2个月就有一个重点报道,而且报道无论形式、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这都是集众人之力,“尤其是年轻的摄像、记者,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吸收很快。”
 
 
 
“团队年轻人很多,平均下来30岁左右。”说到这,梁德宝想起来,“我们刚刚评上了省里的‘五四青年集体’。”
 
 
 
 
 
▍寻找新媒体传播的突破点
 
 
 
在当下的环境中,媒体传播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获得受众的能力也在减弱。如何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是当下每一个媒体人都要面临的最大考题。
 
 
 
“新媒体的方式是时下我们所追求的,大家都要转型,时政记者都要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梁德宝说,在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寻找新媒体传播的突破点,这也是破解时政新闻模式化的一种方法。
 
 
 
“不能再采用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要让报道‘活’起来。”这个团队从2016年开始做微视频,在做重大报道的时候,不断尝试新的手段,加工成新媒体产品。比如,团队参与制作的《民间投资新观察》成为河南广播电视台第一次以纯虚拟技术方式制作新闻节目。“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或者借助外部力量,都是我们团队自己摸索出来的。”
 
 
 
“得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去生产产品。”梁德宝举了一个例子。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当时只有梁德宝和一名摄像记者能进现场拍摄。对总书记的报道,中央台肯定更权威,那他们就要另辟蹊径——首先考虑新媒体如何呈现。
 
 
 
于是,他们把主要力量用在了记录与总书记对话的人大代表们的同期声上,这些内容成为他们独家、一手的资料。根据同期声,梁德宝和同事们采访了代表们,制作成每人一分多钟的《我和总书记面对面》系列微视频,当时全网点击量达到7000多万,还得到了中宣部的表扬。
 
 
 
“考虑到新媒体产品的形态和传播特点,我们放弃了平时拍时政的很多镜头,专门去拍一些新媒体的镜头,才有了这个系列报道。”他总结道。
 
 
 
只有在策划重点报道的同时,把新媒体的内容也策划出来,才能形成呼应,确保大屏小屏联动。近几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做重大报道的同时,新媒体产品也同时策划、同时推出。比如他们最近一直在做乡村振兴的主题报道,《河南新闻联播》里可能只播四五分钟,他们会把一些东西放大,做成微视频去传播。
 
 
 
 
 
▍“我们都是记者,都在同场竞技”
 
 
 
2017年,梁德宝成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对外联络部副主任,但在他眼里,记者没有级别之分,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大家都一样,都是记者,都在同场竞技。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要一直保持记者的敏锐度、观察力、好奇心,深入时代,贴近生活,你才可以能讲出好故事。”梁德宝不仅要求自己“天天跑新闻”,而且还一定要“做足案头工作”。比如,为了做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报道,他光文字资料就看了20万字。
 
 
 
“记者最重要的是下得了笨功夫。”他坚信记者如果不做足充分的准备,便不会对报道对象有深度认知,只能就事论事,抓不住特点,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角度,更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也就做不出出彩的报道,不可能有独家的东西。“当然,对电视记者来说,出镜、语言表达这些现场的东西也非常重要,但只有做足了功课,它才能提升你在现场的表现。”
 
 
 
作为时政新闻记者,梁德宝每天参与的都是河南省甚至国家的一些大事。他说:“我们很幸运,生长在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幸运的是,我们能用自己的镜头、自己的笔记录下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足迹。”
 
 
 
在梁德宝看来,不管是探索时政新闻的模式革新,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篇报道,“这是一个新闻人的本分,也是职业荣誉感的来源。”

文︱「广电独家」 周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