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慈文传媒和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网络电影《大地震》自九月上线以来,持续获得关注与好评,优异的成绩及影响力也使它在首届“中国网络电影周”上获得优质网络电影推介。近日,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联合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的《广电时评》从“现实题材网络电影影响力有所提高”为切入点,以《拒绝“造神”,网络电影<大地震>“真实”再现奇迹故事》为题发布文章,评论《大地震》在宣传方式方面的创新以及在制作水准上达到的高度为现实题材网络电影的创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迪。
“上线后跻身爱奇艺年度网络电影前十名,今年以来观影人次最高的现实题材网络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网络电影《大地震》能够取得如此的传播效果,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引导,也离不开出品方自身的努力。《广电时评》从故事背景、拍摄制作、传播方式等角度细细分析《大地震》,给到了诸多中肯评价。
《大地震》取材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矿下逃生事件。唐山大地震发生当时,地面伤亡率达到50%,而困矿井之下的开滦煤矿一万余名矿工,震亡率却为万分之七。他们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自救互救,突破千难万险,最终创造了生命奇迹。
为了完整呈现这段奇迹故事,制作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探访当年生还矿工和其他幸存者,从他们的讲述中去感受当年生死一线的惊险。而部分亲历者的采访也放在了电影的片尾,人们回想起灾难依旧心有余悸,而劫后余生的感触更是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动流泪。
不同于寻常灾难电影用大场面大篇幅过多渲染灾难自身的可怖,《大地震》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矿下的惊心动魄及矿工的求生意识,着重展现了绝境之中的人性光辉。《广电时评》评价,它摒弃网络电影常用的“虚构灾难”的套路,是很好的示范。“在观照现实的同时,也为现实题材网络电影的创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认为,《大地震》没有采用“造神”似的手法来塑造一个个完美如超级英雄般的角色,哪怕是主角,都有自己显而易见的缺点,但这恰恰体现了人性。“正是由于众人在逆境之下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求同存异团结一致,才使得影片在表达上更显真实,人性的体现也更显光辉。”
40余吨煤炭、20余吨钢材、1000多立方米的木材,专门搭建了一个超1.2万平方米的景棚,包含宽窄矿道十几条,并将原开滦煤矿的老旧机械运至拍摄现场,制作成本高达两千万,这是作为网络电影《大地震》的投入。文章点出了制作团队的细致用心,影片的高还原度不仅仅体现在场景等大方面,连细节都能看出用心。
“同时,影片也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人物同时期的语言风格、道具中的暖壶与饭盒等,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写实色彩和年代气息。”
作为拥有较高制作水准,传递积极向上价值导向的现实题材电影,《大地震》凭借自身优势成功成为爱奇艺第二部“联合营销”的影片。在网络电影“联合营销”合作新模式的帮助下,《大地震》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扩大影响力。
《大地震》不拘泥于正能量主旋律电影的传统宣传方式,而是注重与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联动,积极引导话题发酵,在年轻人喜爱的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起了#平凡人最圈粉的瞬间##你愿意为谁拼一次命#等话题,用情感共鸣带动用户关注,跳出电影本身,将电影欲表达的情感价值转化为社会话题,直达各圈层。
这样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就已过亿,数万人参与话题讨论。基于这样的成绩,《广电时评》给出了“无论在宣传方式上的创新还是制作水准上达到的高度都为现实题材网络电影的创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迪。”的评价。
取材真实,倾力投入,力求“还原”,实力派演员护航,共鸣式创新宣传……网络电影《大地震》获得的好评对慈文传媒来说,是肯定更是激励,基于这一成功案例,在未来更多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上,慈文传媒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持续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