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热戏追踪
《大地震》总制片人罗劲松:谁说主旋律网大没有观众缘?
日期:2019-09-30 12:54:02 浏览次数:
中国没有发明电影,却提出了网络电影的独有概念。网络电影从2014年诞生至今,经历了因陋就简、野蛮生长、热度退潮等种种阶段,五岁的它也走到了下一个分水岭。
 
9月8日,电影《大地震》在爱奇艺上线播出。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观感,那就是“意外”。
 
刨坟掘墓、神仙打架、怪兽满天飞、西游记和黄飞鸿的故事永不落幕,是大众对网大的标签化印象。然而《大地震》却非常特别,顾名思义,它是一部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影片,现实、人性、特殊年代,种种特性让它与大家认为的网大很不一样。
 
\
 
上线17天,《大地震》取得了累计1200多万的分账票房,对于现实题材网大,这个票房表现同样令人意外。
 
《大地震》更是一部有长尾效应的片子,直到前天,此影片依然平均每天能收获20万左右的票房,持续徘徊在网大票房前三名。同时,片子也收获了不错口碑,豆瓣评分超过了绝大部分网大。
 
\
 
我们采访了《大地震》的总制片人罗劲松,了解了这个在网大中异军突起的作品的前世今生。
很不“网大”的一部网大
采访之初,我们问罗劲松是什么样的信心让他做了一部现实题材网大,他的回答非常耿直:我没有信心。
的确,从卖相看,《大地震》很不“网大”。现实题材几乎在网大中难寻踪迹,在现今的受众口味中,恰恰是脱离现实的神仙鬼怪类题材最有市场。在演员选择上,网大惯用不知名的小鲜肉、小鲜花作为主角,图一个便宜好用有颜值。但《大地震》的演员却是曹卫宇、张晞临这些在《人民的名义》这类剧中才会看到的老戏骨。
 
\
罗劲松
 
从种种因素看,《大地震》似乎是一部和网大受众“背道而驰”的作品,所以这也造成了罗劲松的“没有信心”。不过这种“背道而驰”绝对不是“放飞自我”,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们遵循的其实是院线电影的标准。
 
《大地震》的创作契机源于罗劲松二十多年前做记者时,看过的一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报道提到,在大地震当晚,市区人口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地下作业的一万多名矿工在自救互救中,将伤亡率降到了惊人的万分之七,这也是人类抗震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个真实的事件震撼了他,这其中可以想象到的人性、大爱闪着迷人的光辉,成为他二十多年间一直挂在心头的故事。

\
 
《大地震》终于把他心中盘桓了多年的故事讲了出来。电影讲述了唐山大地震当晚,一群矿工被困地下,经历生死考验、互帮互助,最终一同走出矿井的故事。
 
“唐山是个煤城,先有的煤都才有的唐山。”这是罗劲松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果顺序,地震当晚有一万多名矿工正在作业,这是真实背景,也是这个故事成立的基础。所以在提到影片最大特色的时候,他说的是“真实”。
 
《大地震》编剧团队采访了包括矿长、矿工幸存者、地面幸存者、救援人员、报社记者等诸多相关人士。片中涉及到矿下作业的诸多细节都有专业知识支撑,比如片中一系列爆炸、水淹等灾难情节,都是根据矿工真实作业经历改编。其中提到的透水、瓦斯突出等词汇也是矿工工作中的专业术语。
 
在演员选择上,罗劲松则从最初就确立了明确的标准,只选合适的、撑得起角色的、演技棒的。一群矿工的设置决定了影片几乎与小鲜肉无缘,曹卫宇、张晞临、石文中这类老戏骨才是最优选择。他也意识到这个演员阵容与网大的受众不够融合,但在决定做这部影片初始,他决定抛弃所谓的“网大”思维,只以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进行决策。
 
\
 
“我想拍的就是电影”,他强调。业内有个说法,网大的制作套路,就是用前6分钟吸引观众,后面随便写随便拍,罗劲松对此提到,“我根本不是六分钟十分钟的套路……这个故事越往后越精彩。这不是网大的套路。”
 
“一切按照院线电影标准拍”“声音做的是杜比5.1”“你看我们做片尾曲感动了多少人?那是交响乐团在棚里录的”。
 
看起来,无论是题材、剧本、演员、音效、音乐,《大地震》都与主流院线电影并无二致,却因此显得与那些主流网大格格不入。这其中的玄妙,大概正是网大现阶段尴尬的地方。
 
\
 
不过罗劲松也有遗憾,电影上映后有观众反映特效不够理想,他解释了这背后的现实原因。电影原本预计是十月份上,但由于档期提前,导致留给他们制作特效的时间只剩两个月,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做好。
 
“我只有两个月时间,585个镜头,根本做不完。”
 
不过《大地震》却一直在赶做特效,后期会替换当前版本。
 
“特效到今天还在做,我们预计十一前,会用最新的一版替换下来。”
主旋律也得让观众爱看
我们死死抓住了封闭空间
罗劲松表示,做这部片子,在主抓真实、制作精良之外,他们在创作上从头到尾贯穿的一个思路,就是主旋律题材如何让观众爱看。在这个思路下,封闭空间逃生就成了紧抓不舍的主题。
 
地震背景使影片天然具有灾难片属性,在剧本创作上,《大地震》也在向灾难片靠拢。编剧为这部片子搭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空间逃生框架,几轮高潮、反转,都节奏有序地进行,这也使影片具备了极高的可看性。
 
\
 
 “把封闭空间逃生的灾难片概念做实做透,人物命运一直在被各种灾难推着前进,观众一直在牵挂他们的下一步会不会发生透水事件?会不会瓦斯爆炸?会不会地裂?这就是典型的封闭空间结构。”
 
封闭空间逃生在国内外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剧情元素,也有过诸多成功的电影案例,而它又和《大地震》的主题天然契合。由此可见,电影虽然不是典型“网大”,但凭借此特点在习惯惊险、刺激的网大受众圈,也能够有所打通。这或许也是《大地震》票房长尾的原因之一。
 
在观众的评价中,故事好、精彩、有爱的声音很多,这其实也源于《大地震》在剧作层面的诸多“心机”。除了紧紧抓住封闭空间逃生这条线,电影的剧作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也很下功夫。
 
电影整体上采用了地下自救、地面救援的双线叙事结构,在故事推进中,又将过去与现在穿插,使影片具备悬疑感、紧迫感。情节上,开篇有人自杀、下矿救人、地震发生、人与人猜忌、发现尸体等,全程有着环环相扣的节奏。
 
罗劲松还重点提到一点,那就是“情”。他认为灾难片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情”。但影片的情感表达却并不是直接煽情、呼唤“人间大爱”,而是和人性挖掘结合在一起。
 
\
 
片中曹卫宇饰演的男主角张鹏举,曾经为了保住所有矿工性命,无奈将自己未来的岳父砌进了一堵砖墙内,阻止火势蔓延,间接导致岳父惨死其中。
 
在影片中,此事成为张鹏举的一个心结。逃生过程中,身为技术尖兵的他本来是大伙心中的“神”,但他内心却深陷痛苦与自我怀疑。
 
“他内心的纠葛说,我连自个亲人都救不了。他由神变成了人,他崩溃了。”
 
比起塑造神式人物的说教式煽情,这种情感表达,或许更触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为救大家、将亲人亲手砌进墙里的故事,也来源于采访中的真实案例。
网大未来发展会很好,它符合中国国情
《大地震》是一部网大,但它又真真切切不那么“网大”。
在现阶段,为什么会有《大地震》这样一部网大作品出现,是有历史契机的。罗劲松表示,他二十多年都想拍这个故事,直到今天才等到机会。在做这个项目时,他也深知这个题材与当今网大现状不符,但因为平台方、广电总局网络司、北京局网络处的支持与推动,才有了这个结果。
 
做这部“非典型”网大并不容易,罗劲松是真切地想向许多人表示感谢。他反复提到了几个名字,比如爱奇艺的龚宇和杨向华,表示自己完全是在他们的力挺与支持下收获了信心、完成了电影。他深感网络平台现今对现实题材网大的看重,优酷、腾讯此前也曾对他的另一部作品提供支持,所有这些他始终心怀感激。

\
 
“这不是表面工作,的确是大家都有了网大要走精品化道路的思路。”
 
“网大精品化”是采访中罗劲松经常提到的词,他形容网大过去几年是“粗放式发展”,这种发展带动了产业繁荣,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当下,网大已面临瓶颈期,同质化作品不断涌现,无论是播放量或是口碑都远远无法打通主流观众。人民日报对网大“佳作欠奉、文化层次难提升”的批评,包括今年网大整体票房不断下降,都是这个产业面临转型的信号。
 
\
 
“走肾的东西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多了一定不行。荒草多了,就产不出粮来了。”罗劲松对如今的形势还是充满希望的,“这片土地是没毛病的,但是要百花齐放。”
 
谈到对未来网大市场的展望,他说道,“网络电影未来一定行,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
 
罗劲松认为,观众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多是觉得《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这类主打特效、音效、视觉冲击的电影容易值回票价。而类似于《我不是药神》这样主打故事、表演的电影,对电影院设备与环境的依赖并没有那么高,如果可以选择,会有更多观众在网络上观看。
 
相比来说,特效大片并不是我们的专长,但剧情片可以是,这就给网络电影推出更多优秀的剧情片提供了土壤。
 
\
 
“你不用去院线。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多视觉的冲击,没有那么多银幕来带给你造梦感,但是,我有非常棒的表演,我有非常好的叙事。”
 
谈起这个,罗劲松顿时充满热情。他认为,如果网络电影发展成熟,完全可以拍出像《我不是药神》那样引领票房与口碑的现实主义网络大电影。这是他自己,以及网络电影未来的奋斗目标。
 
“到那一天,网络大电影的春天就来了。”他如是说。
 
【文/薛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