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现实主义IP"风头不减,编剧还要改编到几时?
日期:2019-09-29 15:57:45 浏览次数:
传媒内参导读:在如今的新剧都源自小说IP的情形下,新题材,新风格,新的审美取向更是侵蚀着传统编剧的生存空间,编剧从一个剧本的原创者变成了剧本的改编者,这固然算角色革新,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无奈。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曲直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编剧是一剧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国内编剧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一般来说,国内的情况是剧本出来,导演要改,制片人要改,演员还要改,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这个时候投资方“金主爸爸”可能也要改。
 
不仅如此,在如今90%的新剧都源自小说IP的情形下,新题材,新风格,新的审美取向更是侵蚀着传统编剧的生存空间,让原本处在“温饱”的编剧行业一度面临危机,编剧行业在跟风、坚守还是转型的两难境地徘徊。编剧从一个剧本的原创者变成了剧本的改编者,这固然算角色革新,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无奈。
 
\
 
最近行业有个词叫“后IP时代”,好像带给我们一种IP热潮即将慢慢退却的错觉。其实并不尽然,据小编了解,这个“后IP时代”概念更趋向于IP在做更大的延伸,并慢慢步入精耕细作的阶段。另外,我们还注意到2019年从《都挺好》到《小欢喜》,再加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加持,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大行其道的同时,又引发了一轮“现实主义IP”抢购风潮,IP热度依然不减。在此情形下,编剧行业将如何发展,编剧们将如何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现实主义”风潮
  制片方、编剧如是说!
 
著名导演郑晓龙曾经说过,“‘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和态度,不是只有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才能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从近年的创作实践来看,历史剧、年代剧、革命历史题材、人物传记、都市言情、留学生活、文学名著改编等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之列,题材类型呈现多样化,例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可以称之为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题材作品。
 
2019年是现实主义题材爆发的一年,随着越来越多影视公司加入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角逐,如何寻找现实主义题材故事成为了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不论是2017年的爆款剧《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2018年口碑献礼剧《大江大河》,还是2019年爆火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小欢喜》,这些摆脱“悬浮”标签,成功引爆市场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都是由IP作品改编而来。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剧集的源头活水,现实主义题材IP一时间炙手可热,成为“抢夺”的对象。
 
\
 
“我们不反对IP,可怕的是‘唯IP论’。”在很多编剧们看来,行业这几年对于某些题材IP热的盲目追逐和过度炒作,显然已经伤害到中国的原创编剧,挤占了原创编剧的空间。在IP热的主导下,中国的电视荧屏题材单一、风格趋同、唯网络平台马首之瞻的现象已经制约了影视行业的发展。
 
对于“现实主义IP”的抢购热潮,在近期的一次行业论坛中,著名编剧余飞表达了对IP概念的观点,并指出“制片方往往只是被小说中的几个精彩段落所吸引,就花大价钱买下这个IP。结果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这些小说文字真正可用于剧作内容的很少,这样就造成了编剧在IP开发过程中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在如今IP遇冷、现实主义回归的当下,余飞认为行业应当认识到编剧的作用与价值,“在炒作IP的时期,资本将没有价值的IP推高了,却把编剧这个真正做实事的群体压在底层。现需要回归到创作本源了,不能还以IP为王,现在应是编剧抬头说话的时候。”
 
但是在制片方看来,显然对IP改编有更大的倾向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好的原创故事和IP我们都喜欢,都会投资拍摄,但我们还是更倾向去投资好的IP,因为它们已经过市场检验,拥有一定的口碑,较原创风险更小。”
 
\
 
热门的IP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后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关注度和粉丝量,对于支持收视率有很大的保障。还有一些IP,本身就自带话题度,对于影视作品的炒作和后期宣发来说相对更能产生效果。例如《全职高手》影视化一启动就受到无数关注,公布由杨洋饰演叶修后书粉和杨洋的粉丝开始了各种撕逼战。吵来吵去最后博够眼球,公司获利。这也是制片方喜欢找有鲜明个性主角的小说的原因,争议就是收视率,争议就是热度。
 
当然,热门IP影视化也有很多弊端,也不是每个IP都能成为爆款。改编不当导致剧情混乱毫无逻辑、制作粗糙使片子质量大打折扣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由此看来,一个影视作品是IP的改编也好,还是编剧的原创也好,其实只有好的内容,有精良的制作,都是有可能成为爆款,两者并不冲突,而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改变行业的乱象。
 
 
如何前行?
行业、编剧再造“方法论”!
 
当下,无论是编剧行业还是IP市场,都存在诸多问题,像编剧门槛低,原创能力差、行业不规范;IP市场鱼龙混杂、资本无序、题材单一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制约内容出精品最主要的元素。另外,相比韩剧、美剧的编剧核心制,国内影视圈是明星核心制,这是一个默认的行业规则,编剧、导演(并不包括大编剧大导演)则是市场相对看轻的另一个因素。
 
其实,对于改善行业环境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很多行业人士也在不断倡导,但是收效甚微。现今“现实主义IP”抢购风潮再起,编剧行业如何自立潮头而不倒,如何能够提高在行业的话语权,小编总结了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
 
一、规范IP行业,让内容回归原创。IP改编无可厚非,但“IP热“并不能从根本上催生优秀的影视作品,也不意味着中国影视业的再次繁荣。相反,在竞相追逐IP的热潮中,泥沙俱下,一些投机短视的做法,会伤及到中国的原创编剧,伤害到中国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急需要压缩IP泡沫,给IP降温降火了。利用市场调控的力量,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原创之路上来,毕竟从长远看,要想让中国的编剧行业以及影视行业健康发展,走原创之路,发掘中国编剧的原创力,是唯一的途径。
 
二、提高准入门槛,让编剧专业化。数据显示,国内专业编剧从业人数保守估算超过14万人以上,可以说在国内只要是有点经历和想法的人都可以写剧本搞创作,没有任何准入制度。而在影视剧发达国家,编剧有专业的“上岗证书”,由专门的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可以说他们的管理制度近乎严格。编剧在从事这个行业前都参加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才能做编剧,职业操手更是重要的考核环节。通过编剧考核后的优秀者才能与电视台签约,才能从事编剧创作。
 
三、建立有效的评估系统,让制片方有据可循。编剧行业可以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搭建起国内专业的项目评估平台,一头是广大业余或者专业作者,一头是全国影视公司,定期推荐优秀的原创影视剧本和项目,以专业化的评估,改变影视公司无法判断、只能乞灵于IP的现状。著名编剧白一骢就曾呼吁,目前平台对于项目的级别评估标准并不统一,要去平台化,应该建立一个统一、专业、独立的编剧评估体系,将片方的经验纳入其中,让这个体系更加完善且科学,才能让行业发展的更好。
 
\
 
四、加强编剧原创力,创作多元化。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不管是前IP时代,还是后IP时代,打铁还需自身硬。在IP的热潮中,考验的是编剧的智慧和定力。“我们的影视作品如何呈现当下性,是不是能体现一个时代和我们现阶段关注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内容。”著名制片人吴毅说,“这个是我觉得作为制作者来讲,在选题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的。作为一个制作人应该多关注原创的故事,原创是根,一个行业只有不断创造新文本,创造新文化,才是健康的,才能体现这个行业的价值和生命力。”
 
现在行业处于“后IP时代”,面对“现实主义IP”抢购风潮,编剧们也不要人人自危。除了影视行业在文化上有调整的必要,创作上的专业化、评价体系的精细化、创作上的多元化,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者关注重点。应该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专业人才,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如果说去掉“网络IP+明星”这种导向的话,那么应该走向制片人导向和编剧导向,因为这才是文化创作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