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资本退潮,流量失灵,爆款缺失,“大卡司、大IP、大投资”集体哑火。
在业绩巨亏、资本撤离等影响之下,2019年的影视行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各种各样的热钱、投机性资本的退出,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挤出泡沫的阶段。
电视台付款慢、甚至付不起款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多年,在资本寒潮下情况更加严重;视频网站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为了抢好内容而比赛烧钱,也拒绝做电视台的接盘侠,开始和制作公司谈价钱;“限薪令”限住了大牌明星,但税务改革后,幕后人员的成本将会增加……
如果说2018年影视行业的主题是危机中如何抵御寒冬,那么到了2019年主题之外,心态已经乐观起来,大家更多的探讨是,影视行业的机会在哪里?
1、电视剧采购价缩水超六成
资本退潮加政策严控,今年卫视和视频网站都不好过,而电视台由于广告收入下降,用于购剧的预算更为有限。
据证券日报报道,某资深制片人透露,目前大平台采购价平均缩水超过60%,采购数量和价格双双下滑。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兼专业内容业务群总裁王晓晖也透露,今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等原因,导致大量版权积压,之前一部剧的价格有1700-1800万,现在已经降到700-800万甚至300-400万,许多公司今年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三四年前,资本涌入影视圈后,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遍地开花,注册一家影视公司,买一个IP稍微包装一下,甚至不用有经验,拿一个漂亮的PPT不但能把资金拉到位,还能把片子卖出去。但现在行不通了,各平台及制作方不得不更加注重作品及演员的性价比,倒推影视作品精品化。当然,对于制作公司来说,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原本预计几百家影视公司会关门,现在看来远不止此。
2、新剧数量严重下跌,网剧跌回三年前
Vlinkage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上半年的剧集数量,可以清晰看到,2016年1-6月上新剧集数量为209部,此后一路上涨,到2018年达到227部,而2019年上半年急转直下,数量跌破三年前的同期表现,与去年相比减少了61部,跌幅达27%。
数量占比最大的现代剧也是减产最明显的领域,与2018年同期相比减少36部,减幅达24%;2019年上半年古装剧的数量回落到2016年同期水平;而近代剧在2019年同样有较为明显的跌落。
剧集数量下跌的大环境下,每一家视频网站上新数量都在减产,下图为5大视频网站分别在网络剧和台网剧方面的数量变化情况。在网络剧方面,爱奇艺是过去三年网络剧数量增速最快、数量最多的视频网站。在网台剧方面,数量优势最明显的依然是爱奇艺。
网络剧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网剧从立项到上线全程被监管,开发难度加剧。而网台剧的减少则是因为二三线卫视首播剧数量的减少。
政策端和资金端的种种叠加效应,导致电视剧和网剧上新的低迷。
3、古装剧全面向现代剧转型
从2018年开始,古装剧市场就已经开始遇冷。根据CSM媒介研究提供的数据,2018年当代剧占播出数量的一半,相比2017年有所提升;古装剧则全面遇冷,从17部减少为7部。不少大IP转网播出或者网台联播后也频频翻车。如《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凤囚凰》《天盛长歌》等剧,即便拥有大导演大明星,依旧口碑低迷。
2018年,两部大剧《巴清传》和《如懿传》命运多舛。其中《巴清传》估计播出无望,《如懿传》的口碑和播放量也都没有达到预期。而古装、宫斗剧的泛滥也让市场累觉不爱。
2019年关于“史上最严限古令”的传闻不绝于耳,目前来看,虽没有政策层面的文件落地,但毋庸置疑的是,此前大热的宫斗、大女主等题材的古装剧,已经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如果耗尽心血制作的古装剧,因为审核原因无法正常播出,对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而言,打击是致命的。因此,各公司在项目选择上,更倾向于安全系数较高的都市现代剧。
4、顶级演员自降身价出演影视剧
经过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及广电总局针对影视行业税收、明星天价片酬等问题的规范,目前来看,一系列举措的效果已经显现。
去年底,在几大视频网站与领头制作公司的联合声明中,对演员的片酬做了明确规定: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声明”一出,网上有关明星自降片酬的传言就层出不穷:
如被称为“霸道总裁专业户”的某港台演员将8000万片酬自降到2000万;
曾出书讲述恋爱那几件小事的某流量小花片酬由5000万降至1800万;
某有“带货女王”之称的流量小花也被传片酬由1亿降至2700万;还有某流量小生最近与综艺节目产生嫌隙,传闻也是受限制“天价片酬”的影响……
准一线青年演员,普遍折价一半以上,以2000万到3000万成交者居多,有人甚至降了8成,1000万成交;而大明星普遍低调,少有接戏,业内人士透露其市场上限为7000万左右,片酬过亿的时代已然终结。
明星片酬真的降了!三到五折是常态,传3000万以上将受严监管,上限是7000万!
为御寒自保,演员图谱大致分成了四种类别:主动降薪(有的为了维持曝光度做出妥协,有的则为了追求热衷的表演梦想主动让步)、赋闲观望(一些对剧本和角色很挑剔的头部演员,他们早已不用为生计发愁奔波)、转战综艺(如迪丽热巴参加《创造营2019》,杨烁参加《我最爱的女人们》)、坐镇幕后(转型做制片人或导演)。
潮水退去之后,人心惶惶。但寒冬的另一面,是这个行业的调整和反思。
1、龙头公司求变,引国资入主
去年,在传媒板块二级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大量影视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被进一步放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实控人变更的局面。
例如,制作并出品了《花千骨》《老九门》等爆款电视剧的慈文传媒默默地更换了主人,其原大股东马中骏在2月19日慈文传媒股市停牌后,将15.05%的股份转手卖给了华章天地传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简称华章传媒),华章传媒顶替了马中骏成为慈文传媒的第一大股东,马中骏将保留10%的股权,退后作为第二大股东,并以“首席内容官”的身份亮相。
对于国内众多的影视公司来说,慈文传媒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国内观众熟悉的华谊兄弟在2018年也是亏损惨重,而其比慈文传媒更高的负债率也让它的新年有些难过,不得不向阿里借款7亿元来度过难关。而同为影视公司的中南文化在2018年的年底“卖身”给了滨江扬子……然而,在国资入主慈文传媒后,公司将以怎样的形式发展前行,外界仍存诸多疑惑。
2、视频平台向“Netfix+”和“Disney+”转型
前几年热钱涌入,政策鼓励,各平台搞军备竞赛,导致版权价格疯狂抬高,产生了大量的泡沫。在下一个竞争阶段,无论是变现模式上的探索,还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其核心仍然是差异化的原创内容打造。
因此视频平台将会走向 “Netfix+”和“Disney+” 的方向,在重点发力原创内容的基础上,向更多元的内容形式和变现方式进军。不仅做长视频,还要做相关联的短视频和娱乐生态(像文学、漫画),不再单纯着眼于影视剧广告收入,逐渐向多元收入倾斜。毕竟,单一的收入面对庞大用户群和大量的内容成本的上升,短时间之内是无法支撑更长远的发展。
在短视频开始挤占长视频的时代中,视频平台也在摸索如何把长视频的优势精品地移植到短视频当中,做和平台气质相契合的精品短剧和短综艺。此外,大量的排播策略,给会员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3、IP开发迎来重要“拐点”之时
具备垂直细分、预判性、头部内容、接地气等特点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需求。
首先,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发展起来的“Z世代”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他们以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构建话题圈层,积极寻找同好,对圈里人的包容性远大于圈外人,圈层给他们带来认同和共鸣。从《中国有嘻哈》带来的“嘻哈潮”,到2018年《偶像练习生》引发的“偶像养成热”,圈层化的内容正在年轻人中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其次,现如今,影视行业中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井喷,《都挺好》《大江大河》《我的前半生》等一系列具有“真实感”、“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播出期间引发社会共鸣、形成了不错的舆论反响,也证明了受众对真实性的强烈需求。
最后,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和消费观念。从早期的“功能式”消费,演变为后来的“品牌式”消费,而现在已经进入了“参与式”消费时代。比如数字阅读中,消费者通过打赏、购买周边衍生品、撰写书评、制作条漫等参与进来,这有助于实现弱用户关系向强用户关系进化,使普通消费者变成了具有极高忠诚度的粉丝,从而使内容实现变现的可能。
4、从平台主导到大众主导
以前制作公司都是面向B端的,立项时首先考虑的是采购平台的需求,然后才考虑市场受众。这就导致题材重合度很高,平台需要什么大家就一窝蜂的去拍什么。所以,过去几年中,虽然制片成本翻了几番,拍摄技术也有提高,但是剧集创意并没有真正的突破。
我们知道,优爱腾三家咋把版权价格炒上去的同时,也也其他的竞争者淘汰掉了,但是这种版权价格战到一定程度以后,没有哪家公司可以承受每年赔30-40亿这样的亏损。从另一方面说,视频平台进入这个行业,也要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交了那么多年学费以后,他们的选片购片水准越来越高,有自己对项目的整个一套体系。所以,他们自己知道什么样的戏我需要花高价格,什么样的戏干脆我就不买。
未来影视剧拍摄一定是面向大众的。而且合作模式也会以分账为主,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如果受众愿意为某一部剧付费,那么这部剧的制作方收入就高,那么烂片就会越来越少。
来源 媒介360
作者 沈浩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