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一炮而红还是厚积薄发?且看《山河令》编剧解析创作思路
日期:2021-04-14 17:12:48 浏览次数:
 
编剧:小初
代表作品:《山河令》
 
问:实际拍摄的剧本经历了多少次修改和调整?
—— by严力
 
答:前五集大概改了分别12、3稿左右,因为过会需求。之后的剧本平均会有3-5次颠覆性的大改甚至包括1-3次的推倒重写,比较关键或难的集数会再有2-3次细节修改和完善。我这边基本定稿之后,基于平台的需求会再有针对性地改几次。乃至开机前期会再配合导演再做细节和台本级别的修改,开机中期会就实际拍摄需求和难点再出飞页修改。
 
\
 
02
 
问:改编武侠剧和改编其它类型的剧,在编剧大大看来,有什么不同?
—— by猫猫
 
答:我认为任何一种类型剧首先最重要的都是抓住这种类型的内核,其次是对核心目标用户及周边辐射用户的需求有一个清晰的画像,根据“观众的期待”去有的放矢地围绕内核去设计剧情和人物。对于武侠剧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神格局的高度,侠义精神的传达;其次是江湖感的营造,亦即群像戏的完成度。\
 
03
 
问:在编剧大大看来,《山河令》故事的内核是什么?
 
答:人物层面的内核是“互为救赎”,人物关系层面是“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故事层面的内核是“人与命运”的关系,即“当天意注定弄人,人应如何自处”。

\
04
 
问:对周子舒的描写,有批评说您弱化了这个人物,问编剧大大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能否请您谈谈对于这个人物的改编思路?
—— by cherry
 
答:我不认为周子舒是被弱化了。我眼中的周子舒温柔而强大,且在整个故事中,对人物关系和剧情走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一千个观众必然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这是观众的自由。

\
05
 
问:编剧大大文化底蕴很好丫,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是武侠剧已经不流行了,这几年市场的主流更看好玄幻仙侠,编剧大大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 by 程曦
 
答:时尚界的流行一直是个圈,每隔若干年就会开始流行复古。在时尚产业面前,中国影视剧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也许影视界的流行也会是个圈。此外,时尚界也有一个概念,即消费者负责追逐时尚,时尚的定义者们负责引领时尚,也许这个逻辑亦可供影视剧从业人士借鉴。
 
06
 
问:在改编过程中,您写得最爽的、最难过的和最艰难的一场戏分别是什么?
 
答:写得最爽的应该是周温先后去堵叶白衣,周子舒一席话斥退叶白衣的那集戏。那集戏是将积压了很久的情绪,布置了很久的戏剧张力像泄洪一样终于释放,于剧中是堵在温客行心中半辈子的块垒被周子舒一语道破,两人达到心意相通同生共死的境界。从技巧上乃至从和局中人物共情上都写得很痛快,这集是一通宵写完的。

\
难过的比较多……周子舒在四季山庄梦醒后的独白,温客行在秦怀章墓前的独白,阿湘之死,周子舒拔钉,庆功宴后温客行醉酒自以为一切都完满了而周子舒必须隐瞒自己命不久矣那单场戏,这些戏想虐到观众之前都必须先虐到我自己。
 
艰难的戏是第一次武林大会吧,两集花了几乎一整周的时间,这种收拢所有线头的大群戏挺难的,不过最后完成了也很爽。\
 
07
 
问:您认为观众喜爱这部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可能首先是观众确实苦全新文本的武侠剧久矣吧,这几年的武侠剧还是翻拍经典居多。其次是古偶剧市场目前还是以传统定义的男频项目或女频项目为主,着力刻画双强男主并肩前行的内容少一些。此外,山河令整体创作态度比较诚恳,剧组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都是踏踏实实做好戏,这种真诚会传达和感染到观众,让观众愿意更包容、更真情实感地回馈剧组的付出,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08
 
问:在创作之初给这部剧的定位是什么?剧集播出迅速破圈收获不同人群的喜爱这一点这是之前有想到过的吗?《山河令》的内容优势在哪里?
 
答:第一是做出新时代的武侠风,深度探讨侠义精神,体现中式古典浪漫情怀。第二是治愈系的情感关系,做出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知己之情。迄今为止破圈的程度要超乎我的预料,但目标人群和辐射周边人群的定位和我当初的判断是基本吻合的。内容优势,文本的话,在于真诚吧。最终呈现的效果则在于整个剧组的通力合作,成功的选角,和演员老师们和人物的高度共情,在此基础上的全情付出。整体而言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集体成就的事情。
 
\
 
09
 
问:我的搭档决定用这个剧来教小学就移民北美的配偶学习古诗词和中国审美&哲学,想请教编剧大大如何看这些大众文娱产品里文化及文化输出的意义和价值?
—— by 小熊
 
\
 
答:我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每个文娱工作者都应该怀抱着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荣誉感去创作。弘扬中华文化、歌颂人在命运碾压下的抗争,传达平权思想这三点是我个人创作的初心。
 
不过山河令能够在海外达到这种程度的影响力确实是意外之喜。这个结果,文本的原因是归末的;首先要归功于项目总制片人拍板定下了“国风新武侠”的方向,是非常明智和前瞻性的决策;然后导演、演员、摄影、服化道等剧组各单位都非常棒,大家成功地营造出了完成度相当高的东方古典美学视觉呈现;最后则是得益于平台的大力支持和赋能。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造成了这个成就。

\
10
 
问:第一集有部分观众会有难懂的看法,但第二集开始就会真香。周子舒的人物篇幅在后面剧情中还会有展现吗?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人物塑造上的需求吗?
—— by OLESAMA王昊
 
答:第一集文本的信息量可能比较大。转换成画面后,实际上第一集剧本还有五千字的内容来不及放在同一集里呈现。文本的叙事方式与节奏,剧本上的打点和转换成影像之后的叙事方式,剧集的打点是必然存在差异的。周子舒的人物展现,你看到后面就知道啦。
 
11
 
问: 一部剧能否立住主要看人物,可以看到《山河令》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这类新武侠剧从最初做人设的思路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打动到编剧大大的地方,与故事大纲的创作过程有怎样的勾连或对应着做出调整?最终呈现的效果和之前创作的构想结果上差异多吗?最后可否分享下您是如何学习、走上编剧之路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编剧的心路历程?多谢~
—— by 编剧刘国安
 
\
 
答:我的教育体系提倡从人物入手开始做剧本,刚好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IP改编。所以我会先做非常详细的人物小传。个人解剖人物的方式是用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从人物的现有状态开始倒推及补完人物的童年、家庭环境、情感依恋模式,早年遭遇,教育背景,社会地位,职业影响,心理锚点、动机、执念、遗憾等。我自己做了一个50道题的人物剖析清单模板,英文叫“character checklist”,主要人物小传需要达到解读了这个清单里绝大多数问题的程度才算落成;然后再按阵营或动机去做各个次要人物的小传。实际上在完成了所有人物小传之后,起码30%的故事走向便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不过即使做了如此详实的人物小传,在人物“开口说话”之后,都会产生偏移。一旦这种偏移出现,说明人物真的活了。这个时候我会遵从人物的意志,回头去修改故事大纲乃至已完成的剧本。有时候这种区别会是颠覆性的,但一定会是更好的。在理想的状态下,我认为创作者这时候一定要听人物的,花再多的功夫都在所不惜。
 
走上编剧之路是一连串的巧合。我小时候是写诗写小说的,对于文本创作有很深的情感。长大后本职工作干腻了,还是想搞创作,便去读了个影视制作(Film Production)的学位。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其实更靠近导演。学成归来后,机缘巧合协助一个项目的剧本医生做了些工作,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再加上自己本身在文字上的优势,觉得做编剧可能是更好的切入点,便决定转了编剧岗位。
 
以前写过一句感悟:“The best thing about writing is you are already rewarded by doing it”,直译过来大概是“写作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当你在做写作这件事本身的时候,便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也是我作为编剧的心路历程吧。虽然道阻且长,遍布荆棘,行者孤苦,但只要尚有欣赏路边美景的心情,这条路便值得走下去。

文章来源:编剧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