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网娱大趴
文化学者拥抱大众娱乐,包裹着娱乐糖衣的知识输出还甜不
日期:2021-04-01 15:30:49 浏览次数:
“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缺陷”“CP是一种未兑现的爱情”,最近许知远凭借在《吐槽大会》中“有文化的吐槽”,再次登上过热搜。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知名作家、出版人在自制综艺《十三邀》的争议之后,通过一档脱口秀节目为自己文化人的身份正了名。
 
\
 
同台出现在《吐槽大会》的易立竞,前《南都人物周刊》高级主笔,被称为娱乐圈的照妖镜,“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以一贯犀利尖锐的风格完美融入节目调性,以自我人格魅力而不是采访者姿态成功圈粉。
 
与此同时,刚刚完结的第八季《奇葩说》除了经济学家薛兆丰依旧坐镇,还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刘擎,从哈贝马斯到马克思·韦伯,他以哲学学者的视角解析了“前任点评app应不应该存在”“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该不该回”等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
越来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活跃在娱乐节目当中,发挥着各自专长输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观点,似乎给综艺市场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
 
 
来自文化人的“降维打击”
 
《吐槽大会》第五季播出之后,不少观众认为许知远的加入,实现了文化人对脱口秀的降维打击,细品许知远的六分钟演说,出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川端康成、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作家,还拉古今中外文化人铺垫笑梗,掉书袋金句频频。
 
“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说出那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那么请问张大大房间里有几个人?”吐槽金星有一种把全世界的事都变为家长里短的能力,吐糟薇娅创建了拜物教乐享自由,骂人不带脏字,温柔刀刀刀致命,不仅杀人而且诛心。
 
当期节目播出后,知乎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许知远在吐槽大会的稿子是谁写的?大众很清楚地认识到,吐槽大会作为一档品牌脱口秀节目,有着成熟的制作流程和清晰的运营逻辑,很多嘉宾演讲稿大都经过笑果团队的润色。再加上近日《吐槽大会》提词板的热搜,在网友眼中更加坐实了这一点。
 
\
 
更有专业特长的知识分子也正在不断出圈。例如更早现身头部网综的经济学家薛兆丰,一个冷静克制的理科男形象,面对大多数话题,用冷酷而又科学的经济学思维席卷整个脱口秀市场。“结婚,就是办家族企业,签的是一张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通俗易懂又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引导观众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不得不提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他在B站上注册的“罗翔说刑法”账号,从韩国“N号房”事件,到大火网剧“隐秘的角落”,跟随热点事件精准进行法律科普,人民日报发文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
 
\
 
 
目前,“得到”APP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这一课程有超过43万人订阅,刘擎也投身知识付费,在“得到”开讲《西方现代思想》。今年1月,罗翔在B站的百大UP主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年度最高人气”奖。
 
 
让观众找到优越感
 
越来越多明星学者开始走进大众娱乐,并开始收获越来越多的流量,其实背后是观众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的变化。当自由、哲学、法律等带有一定学术性的词高频率地出现在泛娱乐节目之中,其实是市场对于当下年轻人对思想理性、精神文化渴望的一次回应和试探。
 
2020年,有近1亿用户在B站观看知识类视频。在泛娱乐文化横行数载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成为主力观众,他们需要纯娱乐缓解疲惫生活的焦虑和压力。但同时,愈发内卷的时代更时刻推动着他们不断汲取知识,实现自我成长。

\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下沉成为市场发展乃至内容生产的关键词。如何才能抓住三四线用户,实现用户下沉,成为内容行业竞相追逐的重要命题。而随着用户的下沉与爆发,带来的是内容的下沉,过分下沉的代价是内容产品走向粗鄙化、庸俗化。
 
在极致娱乐的商业逻辑之下,生产者为了抢夺更多的用户不断投喂纯娱乐的内容给观众。生产者和用户在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的驱使下,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影剧综内容开始走向精品化,尤其是一些已输出观点为主的语言类节目开始发挥鲶鱼效应。

\
纵观目前的文化娱乐内容行业,其实在呈现出下沉化和精英化分庭抗礼的割裂状态。尤其是当娱乐内容中闪现的这种情怀、梦想、智慧,让观众尤其是部分有较高审美能力和需求的观众,看到了获得更高品质娱乐内容的可能性。
 
文化型学者不断走高的曝光率和流量化,进一步折射出的观众对于理性文化追求的挣扎。这也证实着,纯娱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这样一批对逻辑与思辨有强烈需求的观众,通过下沉化的内容一味地讨好观众的时代已经在消逝。
 
在“崇拜文化”的大时代,无论是北大毕业生李雪琴还是中戏硕士papi酱,这些闪烁着专业和高知光芒的知识分子涌入文娱领域,既有助于矫正大众通俗娱乐的下行趋势,也开始让更多人相信未来内容生产可以走向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天地。

\
我们也能够预见,在知识为大的时代,未来的内容生产将会进一步抓住大众对于理性文化的偏好,尤其是综艺节目作为一个阵地,其实更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窗口,在娱乐内容和逻辑思辨之间寻找“黄金结合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内容生产的迭代和进阶。
 
 
知识热潮中翻滚的浪花
 
从21世纪初的央视科教节目《百家讲坛》捧红了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知识分子进入大众视野,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形成过热潮。在央视的文化类节目中,仍然热衷于邀请郦波、康震、蒙曼等文化学者嘉宾。
 
\
 
当然我们也看到,于丹、易中天等学者在经历了出书、线下演讲等一系列商业化活动之后,现在几乎销声匿迹,郦波、康震、蒙曼等人则倾向于保持正统学者的身份。\
 
颇为讽刺的是,大家在追捧许知远文化人降维打击的同时,投票环节许知远却只获得了倒数第二的排名,又“坐实”了大众娱乐水准的局限。其实,关于文化学者参与娱乐内容导致的媚俗化一直以来为大众诟病。
 
确实,在商业化高度发达的传媒领域,每一个入局者都很难保证不被名利诱惑、不被资本收割,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当他们成为既得利益群体的喉舌,珍贵的自由独立评判或将渐行渐远。
 
这些本应在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头露面”之后,通常会面临诸多的非议。当年的于丹、易中天一直被扣上二三流学者的帽子。许知远领衔的节目《十三邀》曾被部分网友视作文艺青年装X失败的油腻作品而遭耻笑。就连来自法学专业的罗翔老师也因为遭遇网曝而被迫关闭微博账号。
 
\
 
枪打出头鸟,原因不过二,一是总有爱抬杠的观众自命清高,以贬低他人来显现自己的学识和地位。二是知识分子潜心求学、不逐名利仿佛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当大学教授开始出圈卖书、拍短视频,难免给人带来一种文化已死的危机感。
 
不论是对这些投身娱乐业的学者本身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舆论,在出圈走红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和争议。作为文化学者想要更好地融入娱乐行业,需要将专业和娱乐进行高效的结合和平衡,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知识输出,同时也要做好应对玩梗带来的人设崩塌风险。
 
\
 
综艺市场自然会抓住知识分子带来的新热点、新风向,但正如嘉宾本人可能面临的翻车风险,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学者自由批判的权力,保障他们在综艺市场高质持久的文化输出,需要节目制作者更加长远和缜密的规划。
 
无论如何,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打开知识输出的新窗口都是好的开始,观众不可能被一口喂成胖子,深奥的哲学悖论观众未必需要,艰涩的经济学知识你我或许也不必知晓。攻坚克难的深居学者仍有很多,而部分带有网感的文化学者,在互联网知识热潮中自有其弄潮的天地。

文章来源: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