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明月帆
国产剧从来不缺养老题材作品。前几年的《妈妈的花样年华》《老有所依》《空巢姥爷》《亲爱的她们》,今年的《幸福院》《老闺蜜》,都将视角聚焦银发一代,探讨老年人的夕阳生活。
遗憾的是,虽然当中不乏优质班底打造的精品力作,但受限于题材,这类作品并未为主流年轻观众所接受,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寥寥无几。
民政部2020年10月份数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迈入中度老龄化。在全社会广泛关注养老议题的大环境下,接下来仍将有一批养老题材电视剧登场,当中包括已杀青的《八零九零》《谁与同行》、筹备中的《老家伙》《老人与海》《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与以往“一地鸡毛”“家长里短”的养老题材电视剧相比,《八零九零》等作品,叙事上更加青春化,有意走近年轻观众,吸引他们的注意。
养老题材的年轻化表达是可取的,但面对前景广阔的银发市场,接下来的相关作品更应跳脱固有的叙述模板,进一步开阔题材边界。
挥别“一地鸡毛”
从“物质养老”到“文化养老”
以往的养老题材电视剧,多通过“一地鸡毛”“家长里短”的琐碎斗争,展现上下两代人就养老问题爆发的矛盾冲突,主题较为沉重。2013年的《老有所依》中,男女主人公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因赡养父母问题,引发了夫妻之间一系列的家庭战争;2015年的《空巢姥爷》中,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黄昏恋,两个女儿为了房子和父亲,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家庭风暴。
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虽给人“鸡飞狗跳”之感,但限于当时社会背景下客观存在的“物质养老”问题,这些作品也属反映现实,情有可原。
当前社会已迈入小康阶段,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不是一套房子、一笔钱这么简单。新的社会背景下,退休金富裕的银发一代,更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相关影视作品,也相应将叙述重点从“物质养老”转移到“文化养老”上,鼓励夕阳群体追寻更广阔的诗和远方。
筹备中的《老人与海》讲述五位退休老人重新起航,在新的环境中再一次寻找生命的意义;《老家伙》讲述三个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直面人生下半场,重新认识和定义生命尊严的故事。与子女互相推诿赡养义务,为了一套房子斗上几十集的旧养老题材电视剧相比,这些新作品,更加关注新时代背景下,银发一代的“文化养老”问题。老年主人公不再是子女推来嫌去的工具人,在物质条件足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他们更注重追寻自我价值,探讨人生下半场的更多可能性。
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更好地关照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是未来养老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力方向。
养老题材新突破:
青春化叙事、轻喜剧画风
经历社会时代变迁,当前的银发题材作品已是自我淘汰后的新品类,叙事手段、探讨的主题,都与以往有较大区别。
《八零九零》中,故事主人公除了一群性格迥异的老年人外,还包括几个90后新青年。两代人的世界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改变了各自的生活姿态。
当下,很多养老题材作品都选择以年轻人视角切入,让青年一代参与到养老工作中。《老人与海》《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都有对两代人友好互动场面不同篇幅的展现。
演员阵容上,《八零九零》的两位主演白敬亭、吴倩都是90后,对年轻观众有较强吸引力。
画风上,基调积极、底色明亮、风格明快的现实题材是近几年电视荧屏的“畅销货”,养老题材电视剧也汲取了这一经验,走轻喜剧画风的温情叙事路线,以求同年轻观众的胃口保持一致。
由于喜好与观影习惯的问题,年轻观众不是养老题材的第一受众。但,养老题材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必须与“后浪”共舞。青春化叙事、轻喜剧画风,与当下年轻人的口味是一致的,是养老题材作品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争取年轻观众的认同,最根本的还是在内容上下功夫。2017年的《亲爱的她们》讲述几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故事延续了韩版的温馨轻喜剧风格,演员阵容上更有张若昀、姜妍等青年演员加盟,显然是想讨好年轻观众。但播出后,、、略显不接地气的呈现最终,败坏了作品的口碑,豆瓣评分6.2,年轻观众并不买账。
养老题材作品主动与年轻观众对话的创作姿态值得鼓励,但,在讨年轻观众欢心的同时,更应在内容上用心打磨,切忌用生搬硬套的狗血戏码糊弄观众。
「银发题材」大有可为
未来,养老将成为一项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现实题材作品从此入手,有机会创造全民爆款,输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在产出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对老年群体的脸谱化塑造问题。
《都挺好》中,喝手磨咖啡的苏大强凭借异于常人的作妖大法强势出圈,在贡献大量经典表情包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现实生活中的父母长辈真的如此面目可憎吗?
银发题材作品的主人公是老年群体,作品不可避免涉及到对老年群体的性格塑造和人物描写。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于戏剧冲突的需要,老年群体常被塑造成撒泼打滚、蛮不讲理的负面形象,这是以往很多电视剧中都存在的问题。
主题上,银发题材作品应当引导年轻一代敬老、尊老、爱老,太过脸谱化的刻板印象,容易加深年轻观众对老年群体的误解,有违作品创作的本心。再者,老年观众也不愿意在荧屏上看到这类曲解自身形象的作品,无益于作品传播。
《亲爱的,热爱的》《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等接受度较高的青春题材作品中,“爷爷”“教授”等老年人均以年轻化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思想开放、作风时髦,面对男女主人公爱情、事业上的困惑,不仅行走在吃瓜一线,还亲自支招,毫无负担地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观众显然更吃此类年轻化表达的老年人设,接下来的银发题材作品可从中借鉴一二。
第二,作品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符合新时代观众口味的银发题材作品应当大力开发,但求量不求质的扎堆生产要不得。如果不能克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银发题材作品还是实现不了对自身的突破,这并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