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娱理工作室
2017年至今,综艺市场日渐成熟,垂直类节目不断涌现,成为新潮流。如《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声临其境》等节目,或破圈成为爆款,或收获业界普遍赞誉。
精耕小众垂直文化,成为视频网站和各大卫视当前在综艺领域的主要打法,小众文化又以音乐和舞蹈类节目最受追捧,由东方卫视、慈文传媒联合出品的全民舞蹈励志综艺《舞者》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爆款综艺是平台不变的追求,垂直类综艺如何破圈是平台当下的重要议题。小众音乐节目破圈已有《嘻哈》和《乐队》先例,但舞蹈类节目是否有破圈案例还没有统一共识。
相比音乐节目传播上的优势,舞蹈节目先天传播属性不足。舞蹈的艺术表达往往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局面,观赏门槛较高,舞蹈节目难做是行业共识。
东方卫视《舞者》播至第十期,收视和热度一直表现不凡,节目收视率稳居CSM59城周六同时段收视前3,同时微博#舞者#主话题阅读量超15.4亿。作为小众化全舞蹈类节目,《舞者》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大众关注。
《舞者》的舞台最重要的是“人”,以“人”为主展现舞蹈文化和舞蹈生态,以及文化背后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舞者》以人的情感和表达为纽带,连接起了舞者和大众情感,引起广泛共鸣,这为全舞蹈类节目如何破壁出圈提供了一种思路。
舞蹈综艺市场潜力待挖掘,
破壁从普及大众审美开始
国内舞蹈综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多年来,东方卫视一直深耕于此,陆续推出了《舞林大会》《新舞林大会》《与星共舞》等一系列创新性舞蹈节目。
但由于舞蹈类节目鉴赏门槛较高,舞蹈的艺术性、专业性与大众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纯舞蹈类节目这些年来并未在大众层面上引发广泛讨论。
2017年以后,随着垂直小众文化的流行,舞蹈类节目中的细分街舞节目开始不断涌现,如爱奇艺的《热血街舞团》、优酷的《这就是!街舞》和北京卫视的《舞力觉醒》。新兴的街舞节目,瞄准了年轻人市场,打造酷炫的真人秀效果,收获了不少大众舆论的反馈,舞蹈综艺市场的潜力被进一步挖掘。
如果说街舞节目还可以用“酷炫”来增加节目观赏效果,那么全舞蹈类节目如何触达大众,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与新兴街舞文化对应,全国各大卫视近两年来在全舞蹈类节目中也进行一定创新探索。
东方卫视在今年推出《舞者》,面向大众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创新的核心就是向大众普及舞蹈审美,让普通人都能融进舞者表达的场景中,通过“舞者”来理解和欣赏舞蹈。
《舞者》从选手标准到节目流程,再到赛制设计和领队阵容,无处不体现着节目与大众的互动。
最直观的就是节目“镜门”装置构建的双面舞台,连接训练室和舞台。
选手初舞台在镜门前的表演,只有获得75%以上的观众支持率(现场和云端投票)打开镜门,选手才有机会与4位领队互相选择。舞蹈不再只是选手跟导师之间的事,观众从一开始就被深度牵扯进来。大众或许无法判断舞蹈的专业度,但其深度参与的场景,必能感知到舞蹈中的情感和舞者的个人魅力。
另外《舞者》选手的标准是“以热爱为舞”的人,不再只是学院派金字塔尖的专业人物,这天然与大众消除了专业隔阂。选手不论高矮胖瘦和舞种风格(甚至可以自创),只要有一颗赤诚热爱舞蹈的心,便可以在《舞者》的舞台上展现个体独特的光芒。
《舞者》的选手既有来自专业领域的,也有非专业背景的。如第一期海选,带来剪羊毛民间舞的奇那图,因为身材微胖,学生时代从不敢上台表演,《舞者》的舞台为他敞开;纯理工科姑娘组成的“孙子团”;华东医院舞蹈队带来的“以舞抗疫”;郭海峰、李祎然、孙晗硕等专业舞者带来的表演更是精彩纷呈。
在《舞者》复赛,节目组设定“万物有情”“片语只言”“流光掠影”三大主题,由选手们创作“标题舞蹈”,他们选取大众耳熟能详的典故或诗词,或是融入自身生活感触进行舞蹈演绎,一次次将舞蹈艺术与大众情感和审美结合。
《舞者》节目面向大众的尝试做到了破壁的效果。如微博上#舞者#主话题阅读量超15.4亿,其他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0亿;抖音上#舞者#的播放次数目前已超过5.4亿,单个视频片段,如陈桃表演大环舞获得了140多万的点赞。
“限定主题”电影化升级,
舞者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在今日半决赛前,《舞者》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场复赛。
在三场复活赛和今日半决赛中,舞者们将舞蹈与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结合,舞蹈迸发出了全新的文化生命力,同时节目呈现出了电影质感,可看性极大地提高。数据显示,《舞者》三场复赛的平均收视率为1.636%,较复赛前上涨10.8%。
复赛和半决赛中选手们的舞蹈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如在复赛“流光掠影”主题下,少数民族舞者袁志平带来了《人与自然》;模范情侣杨峥和陈炳睿,挑战虐恋舞蹈《少年的你》;李玓和赵蕾上演经典电影《如果·爱》,短短几分钟内就呈现出了一场充斥着命运纠葛的爱恨大戏。
复赛“万物有情”主题下,耿子博以轮胎为道具,呈现出了年轻人在大城市奋斗成长的历程;郭海峰演绎的《华容道》,将曹操的枭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狡黠的斜视眼神令人拍案叫绝;曾明演绎《清离》,将屈原的文人悲怆体现到极致,真正营造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
复赛“片语只言”主题下,黄璐和杨文艺表演的《孕育》意境空灵,让人难以忘怀;孙晗硕在这一主题下呈现的是《后来的我们》,孙晗硕单人挑战双人舞,动作干净利落;林晖莛和张璨演绎《蝶恋花》,在这曲双人舞蹈中,诗词意象和舞者形态美兼具,让人充满想象。
到了半决赛,《舞者》的舞台借助影视文学经典,想象力和电影质感进一步爆发。
郭海峰、王家鑫挑战演绎《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和艾斯米拉达,舞蹈中融入弗拉门戈元素,悲情的红黑色调让人深陷其中;宋雨、谭一梅重现经典《胭脂扣》里十二少和如花的纠缠往事;李政阳、赵家熠、孙晗硕三人合作致敬救火英雄,全场掌声不断。
从复赛到半决赛,选手们表演的作品超越了舞蹈本身,是为经典重新还魂,为文化添加全新注脚,意象的高级感油然而生。同时,每场表演,从舞美灯光到服装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考究,构筑起了如梦如幻的光影空间,从而实现了舞蹈表演的“电影化升级”。
舞蹈“本真性”贯穿节目始终,
情感共振产生IP价值
区别于其他舞蹈节目纯技术层面呈现和评价舞蹈,《舞者》中舞者、舞蹈的“本真性”成为这档节目最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舞者的“本真性”。
从前台报名开始,来到《舞者》节目报名海选的舞者们,就进入了一个全程透明的真人秀场中。舞者的性格、喜好、自述的过往经历,都如实呈现在观众和领队面前。
在“镜门”前的练习室展现个人舞蹈才艺时,舞者本身不受干扰的舞艺、表情、形体、精神状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得不到75%观众投票率的选手直接离场,通过观众投票的选手展现的也是本真的个人魅力。
通过初选的选手,来自五湖四海,身材、年龄、风格迥异,有专业演员也有非专业爱好者。一位接着一位舞蹈热爱者,各自鲜活又灵动。
还有舞蹈的“本真性”。
观众或许分不清专业舞蹈好在哪里,但选手们发自热爱表达的舞艺,可以从情感层面跟大众产生共振,专业演员冰冷的炫技在节目中并不讨好。
当然,把决定权都交给观众,也有一定风险。为了防止节目过于向大众娱乐化倾斜,失了舞蹈专业度,还有4位领队这个机制从中负责解说和沟通。
如金星,三言两语就能直击要害,让观众和选手明白舞蹈好在哪,输在哪,同时又能给出切实的建议,如何让作品变得高级;佟丽娅擅长以舞言情,点评舞者神态情绪十分到位;任嘉伦善于观察和发掘舞者潜力,总能给出合适的建议;朱正廷严格把控肢体表达,能一眼看出舞者的技术性不足,并给予提点。
舞者和舞蹈的“本真性”来自于节目模式的设计,从海选到晋级、复赛,再到决赛整个过程,《舞者》的节目模式都在推动着舞者的“本真性”表达。这一特点在此前3场复赛以及半决赛中体现尤甚,舞者们用心诠释的经典作品令人回味无穷,实现了电影化的升级。
《舞者》从选手本身的故事,再到演绎的作品,都在向大众传达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将高高在上的舞蹈艺术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而这一面向大众的尝试,数据上的反馈也说明了创新的成功。
“本真性”赋予《舞者》“热爱舞蹈”的内在精神价值,而一档节目了有了稳定的精神价值输出,也就有了IP效应,可以被不断复制。
整体来看,国内舞蹈综艺节目的市场潜力未被完全挖掘,全舞蹈类节目如何破圈仍在探索中。《舞者》以“热爱”为精神内核,聚焦一群热爱舞蹈的人,最终呈现出了大众看得懂、专业水平在线的舞蹈节目效果,可谓娱乐性、严肃性兼具。以目前的数据来看,《舞者》或许为全舞蹈类节目的出圈提供了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