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wen release
慈文发布 首页 > > 慈文发布 > 热戏追踪
「标题舞蹈」创始节目《舞者》的热望
日期:2020-07-20 12:17:12 浏览次数:
作者:浅度  来源:传媒1号
 
今天,笔者想跟大家聊一个新鲜的概念——
 
「标题舞蹈」。
 
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概念,因为是笔者首创的,是在笔者看完由东方卫视和慈文传媒联合出品的全民舞蹈励志综艺《舞者》第二阶段复赛之后首创的。
 
熟悉音乐史的朋友都知道,「标题音乐」是与「纯音乐」相对应的一组概念,生自浪漫主义时代的标题音乐,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姐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
 
而笔者之所以用「标题舞蹈」来概括东方卫视《舞者》复赛阶段的创新,便是在于二者之间、本质相通。
 
撑起好看的,是「标题舞蹈」
 
所谓「标题舞蹈」,就是一段舞蹈的创作,始于「标题」。
 
恰如「标题音乐」的创作往往始于文学、戏剧、绘画等姐妹艺术,《舞者》为了激发舞者创作,则通过几种不同标题的任务卡进行触发——
 
「万物有情」的文字意象,比如拐杖的「标题意象」是相濡以沫,比如时间的「标题意象」是生命流逝;
 
\
 
「流光掠影」的影视短片,比如经典动画电影《美人鱼》的「标题人物」——美人鱼,比如经典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标题人物」——徐志摩;
 
「片语之言」的经典音乐,比如《火红的萨日朗》的「标题情绪」——生命力的旺盛;比如《雨一直下》的「标题情绪」——生命力的压抑。
 
于是,文学、影视、音乐、舞蹈,便在「标题舞蹈」之中,相互交融、彼此激发。
 
所以,复赛阶段,《舞者》更加好看了——
 
舞者李美静用蒙古族碗舞,跳出了「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的奔放、热情;
 
舞者李祎然用中国古典舞,跳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仙气、纤细;
 
舞者骆海鸿用安徽花鼓灯,跳出了「乞丐中的霸主」苏乞儿的不羁、侠气。
 
\
 
我们之所以觉得「好看」,既有舞者因为「标题舞蹈」,创作力更加旺盛、表现力更加强大,他们的表情、状态、技术因为有了更加明确的标题指向,所以更加紧密的和谐统一——这个「好看」,是基于舞蹈本体的「好看」;
 
亦有观众因为「标题舞蹈」,对舞蹈的感受力更加直接、更加清晰。其实,音乐史上,就有「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争,同理,「纯舞蹈」有较高鉴赏门槛,而「标题舞蹈」因为有着非常具象的、大众熟悉的标题,无论是大众歌曲、经典影视、历史人物、文学形象,他们都让观众朋友对「标题」有了先验的理解与感受,再代入去观看「标题舞蹈」就拆除了舞蹈作为抽象艺术的藩篱,所以,自然也就显得「好看」了——这个「好看」,则是基于受众客体的「好看」。
 
而这两个主体与客体的「好看」,决定了「标题舞蹈」是最适合电视这门大众媒体的。它能引导观众对高雅文化产生更强的感受力、更大的接受度,这也是节目开播时,笔者采访节目主创,他们曾表达的普及高雅艺术的初心。
 
撑起「标题舞蹈」的,是专业性
 
然而「好看」,并不「好做」。
 
因为一个完整的「标题舞蹈」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要有人设计好的标题,要有人根据标题创作好的标题舞蹈,还要有人完成恰当的标题舞蹈评论。
 
这几乎就是一条「标题舞蹈」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流水线,缺一不可。
 
环节之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专业。
 
上游,设计端,扛起这个专业性的是《舞者》节目组。
 
他们是专业的,甚至可能是中国电视团队中最专业的。从《舞林大会》到《与星共舞》到《新舞林大会》,东方卫视可能是所有省级卫视当中操盘大型舞蹈节目最多的平台,多年经验之下,他们在设计之时,才能准确抓住那些最有舞蹈表现力,最能激发创造力的「标题」。
 
中游,表演端,诠释作品专业性的既有舞者,也有领队。
 
「标题舞蹈」的创作,并非只有舞蹈技术,而要融入更多理解、情感与思考。
 
它其实是一次二度创作,舞者要把自己对标题的理解翻译成肢体的语言,再通过肢体的语言深化标题的内涵。一个标题舞蹈的成功,一定是要让观众产生,「哇,看完这个舞蹈,我对这个标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更深的感悟,更强的共鸣」,它是能给观众带去新的心理感受与生命体验的。
 
\
 
所以,为什么这期舞者李美静、李祎然等可以大放异彩,就是因为他们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比歌曲、比诗句更直观、更冲击的生命力。动作,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
 
于是,我们看到,为了让舞者李祎然能够呈现苏轼诗中豪放、疏阔的气质,金星逐个调整动作、协助编舞,就是为了让她的技术为意境服务,而非技术吃掉艺术;为了让舞者宋雨尽量贴近徐志摩浪漫、诗意、外放的标题人物形象,佟丽娅为他做了一节解放天性的课程。
 
\
 
下游,评论端,完成这个专业性闭环的,则是领队。
 
这档舞蹈节目,评论不只是说给舞者听,更是说给观众听。舞者与领队间,通过对话体的方式,辅助观众更能准确理解舞蹈背后的表达。
 
舞者曾明用融入舞剧的手法,呈现了一个对于观众而言,稍显复杂的屈原形象。
 
金星说,「你做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像刚才这种舞蹈,历史人物化的刻画,在大舞剧里面如果没有承前启后的过程,人们很难进入状态,而这这种传统式的表演方式很多年轻人是没有感觉的,比赛的话,有点吃亏」;
 
\
 
曾明回应,「我考虑过,我不想形式掩盖了肢体,我想用肢体动作转化为肢体语言,再用肢体语言传达肢体文化。在这个复赛里,我想把我这么多年,对舞蹈的一点点理解、感悟,和我发自内心的表演,来去触动观众,希望能带给你们内心有一点点的感动」。
 
\
 
一来一回之中,你既理解了他创作的手法,也理解了创作的初心。
 
撑起专业性的,是热望
 
支撑专业性的,却不只是技术。
 
而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浓烈热望。
 
舞者李美静说,「我是一个在校的学生,但是我觉得面对舞蹈,我们大家都是学生,每一个舞者,三十岁也好,四十岁也好,我们面对舞蹈,都是在学习的」;
 
\
 
舞者方洋飞说,「我从小就是班里条件最差的,但是就是因为我师父,他一直没有放弃我,他觉得我能跳好,他从来没有因为我个子小把我放到旁边,放到最后面,我就是因为师父挺我,我就要好好跳。」
 
\
 
在《舞者》中,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个个对舞蹈抱着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不敢亵渎的敬意的鲜活个体,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这样一群人的群像。
 
有两种人,我们最常用「气质」来形容,一种是学者,一种则是舞者。这种气质,不是舞蹈给的,而是热爱舞蹈给的,因为心中有一种理想主义气质,这种气质,让人高贵、飘逸、优雅。
 
这种理想主义气质,才让他们愿意为了舞蹈精进、挥洒、百炼成金,愿意为了更多人能够感受舞蹈魅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表达。
 
不是舞者,可能很难真正完全理解这种情怀,但是透过《舞者》,我们似乎能够接近这种感受。
 
然而,不是舞者,我们似乎也该尽力寻找舞者这样的心性、情怀、人生状态。
 
\
 
不妨自问一句,在职业上,你是否还对自己的职业抱有崇高的热望?它是你会有强烈主观能动性,不断锤炼、不断研习、不断自我提升的吗?
 
在生活中,你又是否拥有这样一种人生状态,情绪饱满、斗志高昂,未必要是大人物,但总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小宇宙?
 
所以,《舞者》所呈现的群像,不只是一个专业的群像,而是一个精神的群像;不只是一群会跳舞的人的群像,而是一群有生命力的人的群像。
 
 
1号结语
 
有热望,才有专业。
 
有热望与专业,才有创新。
 
才有最终呈现观众面前的「标题舞蹈」。
 
而这,这才是一个新概念背后的真实逻辑关系。
 
之所以用「标题舞蹈」来在电视大众面前呈现舞蹈,正是因为,一群既有专业又有热望的舞者、领队与节目组,他们希望,舞蹈魅力可以被理解,这种热望可以被传递,而「标题」则成为连接普通观众与专业舞者之间,思想得以理解、情绪得以传达、热望得以延续的桥梁。
 
本期之后,《舞者》也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半决赛与决赛,而在这个阶段,是否会有新的创新方式嫁接舞者与观众的沟通,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