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乌鸦 来源:金牌经纪人
“悬疑+短剧”的创作模式,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随着暑期档的临近,悬疑短剧开始呈井喷之势,多部作品“出圈”,取得了口碑收视双丰收的成绩。尤其是在6月初,爱奇艺和优酷同时推出主打悬疑题材的“迷雾剧场”和“悬疑剧场”,首发作品《十日游戏》和《失踪人口》的播出,标志着两大平台的战争正式打响。如今一个月过去,首战胜负似乎已有定论。
凭借悬疑感绝佳的剧情和对人性的深入描写,爱奇艺“迷雾剧场”的第二部作品《隐秘的角落》红遍网络,不仅在豆瓣上得到了8.9的高分,更带火了“爬山”、“秃头”、“小白船”等流行梗,实现了全方位的“破圈层”。
然而,放眼整个市场,《隐秘的角落》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根据几大平台公布的待播剧名单,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悬疑短剧多达10余部,其中不乏《在劫难逃》《沉默的真相》《非常目击》《白色月光》《回廊亭》《迷雾追踪》等由大咖演员主演的“大制作”,现在预言鹿死谁手似乎为时尚早。
不难看出,在短剧“精品化”和“量产化”的趋势下,悬疑剧正在经历更新换代,节奏拖沓、情节注水的悬疑长剧日渐式微,快节奏、强情节的悬疑短剧开始蓬勃发展。
这一切都在证明,搭上短剧这趟快车的的悬疑剧,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
观众观剧习惯改变,推动悬疑短剧融合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流媒体的兴起,近年来,观众的观剧习惯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动辄七八十集的长剧越来越不受欢迎。
早前,某视频平台曾经公布大数据,表示45集以上长剧的拉新率明显低于短剧,接近一半的用户会在前三集弃剧,在看完开头七分钟后,用户拖拽、倍速观看的比率会明显增高。显然,观众居高不下的弃剧率与倍速观剧的习惯,已经成为了业内人士最头痛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模式,不是由我们决定的,更多的是受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在采访中,《谁是被害者》的监制曾瀚贤表示。
在曾瀚贤看来,如今观众的观剧习惯越来越碎片化,他们更喜欢没有太大负担的观剧体验。正因如此,类似美剧的短剧创作对于制作公司的生产能力和创作逻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短剧让创作者开始以季度的思维来思考,最终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生产逻辑。”
著名编剧汪海林也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丧失了对传统长剧的观看黏合度,而短剧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他们短平快的观看习惯。
“人手一台手机,让每个人都有了播放终端,而碎片化的时间,给予了短剧爆发的机会。”
正因如此,如何在有限的体量内尽可能的抓住观众的眼球,就成了短剧创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层面上说,悬疑剧和短剧在形式上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度。汪海林强调,因为悬疑类型的剧集,主打的风格就是节奏紧凑、悬念重重、矛盾突出,而短剧正好也需要这些风格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两者一拍即合,自然成为了市场的新风向。
以《十日游戏》为例,该剧改编自东野圭吾的《绑架游戏》,剧情建立在原著高度反转的结局之上,并采用了大量电影化的跳跃性叙事,两条时间线并行,关键细节与情节反转无处不在。这样的叙事手法,造就了剧集的高悬疑感,观看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很有可能错失关键信息,别说倍速观看,很多观众甚至要回看多遍;
同样,《失踪人口》虽然因为结局遭受了不少争议,但开篇铺设的悬念却足够吸引人。该剧借鉴了美剧《迷失》的风格,巧妙的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故事线,将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抽丝剥茧。神秘的“826局”、量子力学与暗物质、不断吟唱的《红河谷》……剧集营造的悬疑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不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难看出,悬疑剧和短剧有着相同的内部逻辑,这让二者融合在一起更加和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
快节奏、强情节,短剧形式下的悬疑表达
//
上周,爱奇艺“迷雾剧场”即将播出的新剧《致命愿望》的原著作者兼编剧那多发布微博,表示《隐秘的角落》为十二集的悬疑短剧打通了路。同时,他指出一部正常容量的小说改编,其实多数只能支持十二集体量。
正如那多所说,一般的悬疑小说容量有限,其实并不适合改编成几十集的长剧,如果要强行改编,势必要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就很容易“翻车”。相对来说,小说改编的悬疑表达更适合短剧形式。
一方面,短剧小而美的体量,与悬疑剧快节奏、强情节的特点不谋而合,更容易突出悬疑感和紧张感;另一方面,悬疑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产网剧的头部水平,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作体系,创作者进行剧本改编时更容易上手。
相比其他类型的短剧,悬疑短剧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绕过情感铺垫,直接通过强悬疑感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叙事手法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给创作者“玩”的空间更大。
为了在十几集的体量下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悬疑短剧每集的剧情势必都会出现大量关键的信息点,如此高度集中的信息量对于接收者来说是一种刺激,让观众一旦看进去就再难放下。同样,悬疑短剧烧脑式的剧情、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对人性黑暗面的刻画更容易表达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带给观众更加极致的观剧体验。
以《隐秘的角落》为例,该剧在开篇就展现了一段令人惊骇的剧情——在一片崇山峻岭的美景中,男主角毫无征兆的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
虽然是一部悬疑短剧,但《隐秘的角落》真正讨论的是家庭伦理问题,一个破碎的家庭如何让一个纯真的孩子滑向罪恶的边缘,成为内心阴暗的“坏孩子”。剧中对青少年心理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是打动观众的真正原因。
《隐秘的角落》的编剧胡坤曾经说过,网络平台跟电视台的受众不一样。今年悬疑短剧之所以能受到大众的关注,站在平台的角度,是出于一个大的战略性布局,因为这样的戏电视台是不会做的。
作为投资方,爱奇艺在悬疑短剧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针对市场进行了精准的分类。同样,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胡坤不认为短剧就可以降低要求。在他看来,无论是短剧还是长剧,创作标准其实是一样的。
“我之前没写过短剧集,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让我体会到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无论长剧还是短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三要素:写人、写事、写情。人物要立住,他做的事儿才会对。事情对了之后,情感就能出来。”
胡坤说,《隐秘的角落》的成功,让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与优秀团队合作的爽感,制片人执著、认真,导演才华横溢,演员精益求精,不忽视每一个细节,所有人都在努力,这正是项目加分的力量。
//
升级剧场概念,超前点播成主要盈利模式
//
然而,虽然悬疑短剧正在蓬勃发展,但前路并非畅通无阻。至少站在盈利的角度,悬疑短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虽然悬疑短剧体量小,创作周期比普通剧集短,但短剧的单集开发和制作成本一定是比长剧高的。正因如此,悬疑短剧想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行业正盼望着平台创造出更加良性的盈利模式。而目前,悬疑短剧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平台的超前点播。
正因如此,为了拉长剧集的发酵时间,实现品牌化营销,聚合广告效应,很多平台都开始升级剧场概念。早前,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开辟了三种付费形式,即非VIP用户、VIP用户及星钻/超点用户,这可以看作是爱奇艺针对付费模式的全新探索。
如今,网络平台的海量内容满足了不同喜好的观众,而不断完善的细分类型也在吸引着更加多元的潜在用户。未来,越来越垂直的剧场模式或将成为网络平台发展的大势所趋,《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等剧的成功,显然开了个好头。
根据爱奇艺公布的数据,Q1会员规模单季度净增长1200万人,会员季度收入达到46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5%,Q2悬疑短剧的“出圈”,为会员拉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想见,在超前点播逐渐常态化之后,网络平台的付费模式或许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然而即便如此,想要让剧场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实现盈利,难度依然不小。同样以爱奇艺为例,虽然Q1会员付费收入迅速增加,但是Q1在线广告营收为15亿,同比下滑27%,而其亏损达到29亿,并不是一个顺利的增长态势。有业内人士分析,《隐秘的角落》可能会为爱奇艺带来不错的营收。
诚然,在甜宠剧当道的当下,悬疑短剧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让创作回归内容本身。但这样的趋势能够维持多久?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望,希望通过短剧集的精品化的升级为业内带来更好的创作环境,真正通过优质内容引流。如Netflix等海外平台,把作品品质放在首位,形成真正的良性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