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文 │ 谷雨
“只有仙,没有侠。”知乎网友一语控诉,指出现在的仙侠剧,已经背离了初衷。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掀起全民追剧狂潮,然而到了2020年,《三生三世》系列命运悄然不同。同样的档期,同样的IP,《三生三世枕上书》热度不及前部。也有一些观众向骨朵表示,在他们看来仙侠剧的高光时刻,依旧停留在早年唐人制作开启的《仙剑》系列上,之后作品再难出其右。
“有些明星是先演红了仙侠,才成为流量的。”在《楚乔传》《新白娘子传奇》编剧杨涛看来,仙侠剧其实在“台剧”独步天下的时代,无意间迎合了“网感”,赢得了年轻观众的青睐。它捧红的明星,成了较早的流量明星。
仙侠剧构建的世界观里,创世者或者主宰者与小仙小民的冲突,因为异能、异术、奇遇,给故事更多的赋能和反转,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继而对剧中敢于挑战命运和神权的主角共情,完成情感投射,仙侠剧几乎伴随着粉丝文化一起生长。
唐人的《仙剑》系列,欢瑞的《古剑奇谭》,慈文的《花千骨》,华策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仙侠剧自2005年起,成了一个古装剧品类。因为受众的年轻化,在传播中得到互联网加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吸引着平台青睐。2017年以后,视频平台播出的现象级网剧少有仙侠剧的踪影,究其原因,仙侠剧在创作中一直没能有明显的新意,依旧是男女虐恋,破镜重圆,仙侠剧进入停滞阶段。
随着受众和市场环境变化,作为古装剧中的一个特殊品类,仙侠剧发展到现在为何进入蛰伏期,它收复失地的难题又是什么?骨朵与几位业内人士一起聊了聊。
仙剑剧依靠“奇观”,但成本也很贵
这两年以《延禧攻略》《如懿传》《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鹤唳华亭》为代表,多个类型的古装剧在生产制作上呈现出复合型、元素叠加、反套路的特质,剧作生产理念迅速完成迭代。
一边是其他类型古装剧制作理念的整体迭代升级,一边是观众对仙侠剧陷入“套路化”的控诉。对比来看,依旧以《三生三世》为主要体系的仙侠剧,似乎还处在蓄力期。
“仙侠剧主要还是世界观很繁琐复杂,《宸汐缘》不也是用的《十里桃花》的世界观么,虽然反套路挺多的。”此前在媒体行业工作,现在从事剧本策划的肉桂,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在她看来仙侠剧困扰创作者最大的难点是世界观构建。
她的观点也代表着很多人的声音,“世界观反映人物活动环境,以及在这个大环境的秩序里,事物如何互相制约。”编剧杨涛认为,世界观的确是仙侠剧的核心。
“奇观需要成本”,实际上这也的确是仙侠剧目前切实的境况,和基于大范围的奇观设定、以及以欧美西方神话为体系建立的西幻作品相比,仙侠剧是依靠中国神话传说体系建立的古装。
它的内容源头有两大类,一类是游戏改编,经典的如《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作品;还有一类以小说改编为主,虽然晋江、起点的网络文学作家们在仙侠故事的探索上,出现了《花千骨》《择天记》《三生三世》系列作品,但好故事终究是一件碰“概率”的事,原创压力是仙侠剧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仙侠剧的变化没有玄幻多。人物相对单一,梗也容易重复。”
收视和市场效益上屡创佳绩,仙侠剧同样面临着随处可见的风险,《侠女闯天关》《四大名捕》《大周小冰人》的制片人孙雯姬认为“成本是制片方会考虑的原因,也是制约仙侠题材发展的问题。”因为是类型新而体量大,导致资本对仙侠剧保持着“观望”态度。
2005年《仙剑奇侠传》之后,市场上鲜少有仙侠剧出没。电视台以“重播”的形式填补这类题材的缺位。直到四年观望之后,2009年电视台才播出了《仙剑奇侠传三》,再到《古剑奇谭》《轩辕剑之天之痕》等剧集相继出现,才逐渐复苏。
仙侠剧《三千鸦杀》导演回宇认为,这两年行业的IP爆发让仙侠剧的制作条件,变成手里买下天价IP同时谈下天价演员,平台就可以买单。很多制作公司因为手里有IP而掌控影片制作权,但由于制作经验不足,生产了很多品质不高的大IP仙侠剧,“观众对这一类型有一定程度的失望,播出效果未达预期让平台及电视台对仙侠剧采购生产有了顾虑。”
锻造“奇观”的原创成本、资金成本是一方面,仙侠剧还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制约。参与制作《香蜜沉沉烬如霜》的时代众乐影视CEO陈英胜则认为,政策还是最关键的影响,当《轩辕剑之天之痕》《古剑奇谭》《花千骨》《择天记》都因“限古令”颁布,而被湖南卫视移至周播剧场,限古令和其他内容减少了古装剧的产量,留给仙侠这个题材类型的量有限,“目前市场应该有几个剧本还不错,由于政策大家都不敢大的投资”。
从虐剧到爽剧,流派体系仍未建全
“《轩辕剑之天之痕》系列、《古剑奇谭》系列,每部都打出了影响力。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出来了,世界观也是互通的。”和编剧杨涛观点相似,即便大多数观众心里《仙剑奇侠传》是仙侠剧的扛鼎之作,但是在很多业内人看来,《仙剑奇侠传三》《古剑奇谭》《轩辕剑》等仙剑体系建立完备的仙侠剧,才是这个类型真正的高光时刻。
2005年唐人制作的《仙剑奇侠传》在地方台播出后获得了11.3%的平均收视率,之后几年时间里,卫视几次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之后《仙剑奇侠传三》《轩辕剑》《古剑奇谭》《青云志》等剧集成为国民爆款,胡歌、霍建华、蒋劲夫、李易峰等多位男明星,走向事业高峰。
这个时间段,仙侠剧主要根据游戏改编,依靠神话体系,视角从男性角色出发,主张多条叙事线索,展现的是家国大义、友情、爱情,刻画群侠群像,多以悲剧为主。比如《仙剑一》设定在了女娲后人的副本,李逍遥和灵儿姑娘、林家小姐之间的爱情纠葛,最终为天下苍生而牺牲自我,是有关少年问道的故事。
同时期内,《美人心计》《甄嬛传》《陆贞传奇》《武媚娘传奇》等大女主戏在几年内轮番上马,高收视率、高话题度加持,大女主成为彼时剧集市场当之无愧的关键词。于是仙侠剧也慢慢开始往大女主戏过渡。以2015年慈文出品的“仙侠+大女主”的复合作品《花千骨》为分水岭,仙侠剧有了更明显的流派之分。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这部作品开创了之后《宸汐缘》《三生三世枕上书》的世界观,借助这样的世界观背景,白浅、灵汐、白凤九以女性励志结合玛丽苏情感的套路的仙侠剧,取代御剑仙侠,进入主流。从家国大义下的闪亮人性,再到依靠道教体系创作构建世界观背景的《三生三世》系列,仙侠剧议题经历了家国大义,到“小我”情爱的明显变化。
“《三生三世》的体系里,就是要看仙人下凡恋爱渡劫,渡劫的过程就是要爱上一个人,然后感情重创,再回去做仙人”。在肉桂看来,国产仙侠剧剧本的差异化不强,“都是套个新世界观的人类电视剧,还不是那套贫富官场,也就是换成天界。”
以大女主为内核,为这期间的仙侠剧不再追求开山鼻祖主张的“虐感”,而是给予观众“爽感”。创作者们更青睐于爱情戏的探索,在仙、魔、妖、人的斗、主角和环境之间的阶级对抗上,这些内容被逐渐削弱了。
在流派问题上,回宇的态度相对温和,他认为仙侠更像是一个内容背景,流派差别较大,有类似《仙剑奇侠传》一样的冒险仙侠,内容更接近武侠冒险,同时依旧带着仙侠背景和世界观;还有其他更侧重于甜宠、爱情的内容,观众都是包容的。
但同时他也承认,“仙剑奇侠传其实更偏向于武侠基因,过去仙剑的玩家都是以男主角与女主角仗剑江湖的豪情为自己梦中所向,后来的以情感为主削弱冒险的仙侠剧与仙剑区别还是很大。”
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基于神话传说的御剑体系仙侠剧,还是基于道教体系的大女主仙侠剧,两个流派的世界观其实还有待开发的空间,更需要原创作品的加持,去年播出的《宸汐缘》就是一部纯粹的原创剧。
还有哪些创新的可能?
“现在仙侠剧也不做大剧了,都是有IP的,小剧都是甜宠为主,比较悬浮。如果不是蹭《三生三世》的IP和世界观架构,每个仙侠剧都要重新架构一个世界观,大多数都要人们非常熟悉的IP。”肉桂表示,随着时间和剧集市场的环境变化,再加上流量效应减持、纯粹靠IP做噱头的卖剧手段口碑碰壁之后,仙侠剧逐渐显示出疲软之态,“套路化”、“玛丽苏”、“无创新”的标签被套在仙侠剧身上,仙侠剧要在创作上下功夫,拍摄班底和剧本同样重要,从品质上做出提升。
回宇认为,类型叠加是仙侠剧的创新手段,“在仙侠世界观的基础上去讲一个新的类型故事,比如之前有宫斗,未来可以有其他类型的叠加,就会是一个完全创新的类型”。仙侠剧在类型上进行叠加创新,以达到辐射更多人群的效果。去年的爆款剧《陈情令》其实也进行了类型添加,以男性武侠为主,同时两位男主角的CP感又打动女性受众。
另外一点是元素叠加,他以《延禧攻略》举例,从细节上加入很多艺术元素,拍摄手法上,要增加写实的生活细节让观众相信。此外模式上,仍旧以“爽剧”制作,这种方式的微创新,未来会在每一部仙侠剧中运用。
归根究底,仙侠剧想要创新,需要在世界观和类型上下功夫,要尽可能的真实,“据我观察,年轻观众近几年更关注现实题材,更关注现实和给予观众共鸣的话题剧等,即使古装也喜欢看人物塑造鲜明电视剧,仙侠题材营造的虚幻世界已经离观众越来越远了。”孙雯姬觉得现在古装剧必须要迭代了,仙侠剧更是刻不容缓。
和她有同样想法,编剧杨涛也表示,“哪怕暂时低迷,但只需要一两部扛鼎之作的出现,又会恢复热度。”但前提是仙侠剧需要抛弃老梗了,在越来越TO C的剧集市场里,观众用脚投票,他们是内容的上帝,“你要相信,所有的趋势都是迎合一时,等大家厌了,或有更吸引人的新鲜表达,就会自然退潮。”